杨翠芹
摘要:文章介绍了“9·11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背景、合作单位、馆藏内容,分析了其在建设理念、建设方式、收集对象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9·11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启示
一、“9·11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概况
(一)建设背景
2001年9月11日,袭击了美国纽约、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9·11事件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事件发生时,全球民众纷纷通过网络等各种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对此做出反应。为了将与事件发生前后相关的民众状态、应对行动及其产生的影响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在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由纽约城市大学毕业中心的美国社会历史项目(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Centers Ameri-can Social History Project)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历史和新媒体中心(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两大机构联合的“9·11数字档案馆”(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项目于2002年正式展开,其宗旨是“保存2001年9月11日的历史”(Saving the history of September 11,2001)。该项目致力于对9月11日当天及事件造成的影响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存储并对外展示提供检索、浏览和利用。虽然目前仍在不断搜集相关资料,但其已于2004年6月基本落成。
(二)合作机构(Partners)
“9·11数字档案馆”强调通过机构合作共建,获取社会各界的文献资料、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参与“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合作机构主要包括:
1.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为了保证收集到的资料能得到长期保存,“9·11数字档案馆”项目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合作。国会图书馆公共服务部门(Librarys Public Service Collections)的负责人Diane Kresh曾介绍说,在9·11事件发生之初的那种混乱状态下,国会图书馆就开始通过其公共服务分支部门及海外办事处对记录有与此事件相关内容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这与“9·11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
2003年9月10日,国会图书馆举办了为期一天名为“历史的9·11:为明天保存现在”(September 11 as History: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的研讨会。借此机会,国会图书馆正式接受“9·11数字档案馆”将其列为永久馆藏的一部分,这一举措对彼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数字档案馆而言,确保了其馆藏的长期保存;对国会图书馆而言,无疑能使其收集的有关9·11事件的资料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很好的拓展。
2.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贝林中心(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Beh-ring Center)
2002年9月11日至2003年7月6日,为纪念9·11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专设了一项展览“9月11日:见证历史”(September 11: Bearing Witness to His-tory),而“9·11数字档案馆”与其进行合作则是为了收集那些前来观看展览或访问网站的来访者的一些文本或音频类资料。
3.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遗失&发现声音”(NPRs“Lost & Found Sound”)
9·11发生不久,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遗失&发现声音”节目的创始人将众多广播制作人、艺术家、历史学家、档案工作者等号召在一起,来收集、保管有关世界贸易中心(世贸中心与国家公共电台位置邻近)和9·11事件的音频资料。为此,为方便参与,国家公共电台还特意设置了电话专线(The Sonic Memorial phone line)。
4.美国红十字会博物馆(American Red Cross Mu-seum)
9·11事件中,纽约、宾夕法尼亚西部及弗吉尼亚北部都遭受到了重创,此间,红十字会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红十字会博物馆旨在记录红十字会内部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在施行人道主义援助过程中的故事,数字档案馆与其进行合作是极其有必要的。
5.米特公司(Mixnet Corp)
Mixnet公司能够为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及政府机构开发出定制的基于web的应用程序。“9·11数字档案馆”与其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收集(由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在(二)部分曾提到)的来访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归档保管。
6.佑华科技(uReach Technologies)
从语音邮件(voice mail)到统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s),uReach在提供通信解决方案方面是一个领先的供应商。在与“9·11数字档案馆”合作时其担负的职责是记录与数字档案馆访问者有关的数字音频类资料信息。
7.希捷公司(Seagate)
作为全球磁盘驱动器、磁光盘及读写磁头最大的生产制造商,希捷公司在建设数字档案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满足其存储数据信息长期保管的需要。
8.流媒体文化(StreamingCulture)
StreamingCulture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使得艺术和文化机构能负担得起对流式音频和流式视频(stream-ing audio and video)的需要,因而它能够满足数字档案馆对大批量流媒体(high-volume streaming)的需求。
(三)馆藏内容
1.馆藏数量及来源
“9·11数字档案馆”收集的对象是与袭击事件有关的各种数字化资料,具体可分为经历类(Stories)、通信信息类(Emails)、文件类(Documents)、图片类(Imag-es)、数字动画类(Digital Animations)、访谈类(Inter-views)、音频/视频类(audio/video)七大类。经过数年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已拥有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馆藏资源。目前,该馆拥有超过150,000条的数字化条款内容,其中包括40,000多份电子邮件及其他电子通信类文件,40,000份第一手讲述资料以及超过15,000张的数字化照片等。馆藏内容的来源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个人的主动分享;二是从机构中搜集获得。其中,后者又可以根据机构性质、规模等细化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国内主要的文化机构,比如国会图书馆、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协会、布鲁克林历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等;二是国内有着重要地位的其他机构,比如美国红十字会、服务雇员国际工会、纽约消防局、纽约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美国司法部、国民警卫队等;三是规模较小的一些组织机构,如9·11信息讨论组、独立媒体协会、麦迪逊区域和平联盟、TomPaine.com等。
2.特殊馆藏(Special Collections)
除了注重构建丰富的馆藏之外,“9·11数字档案馆”还强调馆藏的特色化,收集了许多特殊的文献资源,主要包括:
(1)“世贸大厦遗址——9·11事件之后来自唐人街的声音”(Ground One: Voices from Post-911 China-town)
9·11恐怖袭击造成的影响是极大范围的,唐人街距离世贸大厦仅有十个街区,自然会成为受9·11事件影响最大的居民区之一。袭击发生后连续八天的时间坚尼街(Canal Street)的南部基本就是一个“冷冻区”,禁止所有的车辆及非住宅区的行人通行,并且唐人街的居民及商业活动将近两个月没能够享受到电话服务。而且,9·11对唐人街的影响远非如此,还有些不明显的影响存在。
为了更好地了解9·11对唐人街及华裔造成的影响,2003年秋,在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支持下,美国华人博物馆联合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办公室、“9·11数字档案馆”、纽约大学A/P/A研究学会(New York Universitys Asian/Pacific/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nd Institute)发起了“世贸大厦遗址——9·11事件之后来自唐人街的声音”的项目。通过采访不同身份的华裔美国人,借他们的描述展现出因其知识背景、个人阅历的差异对袭击事件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这些人中既包括饭店工作人员、社区活动者、非营利组织管理者,也包括法律专家;既有老年人、退休者,也有年轻人。
(2)“声波纪念”项目(Sonic Memorial)
“声波纪念”项目是由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遗失&发现声音”发起的,虽然规模上稍小,但却是很独特的,其意在收集与世贸中心双子塔历史及倒塌有关的数字音频资料。
该项目开设了一条完全免费的电话专线,这样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来分享他们的故事,事实证明,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征集到了1000份的第一手的音频回忆性及历史记录性资料,其中有在世贸中心举行的婚礼记录、在内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及清洁人员的记录、在世贸中心工作的人们的语音邮件等等,而这些资料是之前从未能想象到的。http://www.sonicmemorial. org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网站,该项目仍会继续收集相关的故事、声音、语音邮件等来丰富对整个9·11事件及双子塔所记录的历史。
(3)“这儿就是纽约”(Here Is New York)
随着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图片,因此在曼哈顿索霍区(Manhattans SoHo)的商业街举办了比较特别的照片展览活动,副标题为“照片里的民主”(A De-mocracy of Photographs),包括近7000张高质量图片。拍到与袭击事件有关照片的任何人都可以将照片提交给展出的画廊,让他们对此进行数字化扫描、打印并将其与其他专业摄影者的作品一同展出。当前,这个实体的画廊已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其与数字档案馆的合作,这个也许囊括有关9·11事件最为丰富图片资源的“Here Is New York”将一直存在。
二、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9·11数字档案馆”较为完整地记录了9·11事件前后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方便了世人系统地了解、研究该重大事件。“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在建设数字档案馆过程中借鉴和参考。
(一)“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理念
围绕9·11这一专门事件发生前后情形及其对全美乃至全球造成的诸多影响,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将其汇总集中展示,能较为集中、完整地展现出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突发性、破坏性。目前,“9·11数字档案馆”已经成为有关9·11事件数字化资料最大的汇集地,因此也成为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就袭击事件有关数字化材料指定的存储地。数字档案馆中资料的可浏览对未来的历史学者和其他研究者将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以事件为中心,尽可能囊括一切关乎此事件的数字化资料,以系统展现事件发生前后的种种情形,为后人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提供重要的素材,这与其建设宗旨十分吻合。这种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理念很是值得学习,而且在有些领域也已付诸于实践,比如2005年极具破坏性的飓风卡特里娜(Katrina)发生以后,随后围绕其便建设了“飓风数字记忆银行”(Hurricane Digital Mem-ory Bank),以此对其进行“记忆”描述、存储。这种建设“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想法对我国则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近些年来,我国发生很多重大突发事件,比如SARS,雪灾,“5·12”汶川地震等等,而与事件相关的资料散布于全国各地,我们为何不能将其集中起来统一展示呢?
(二)“全民共建”的建设方式
“9·11数字档案馆”建设初衷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9·11事件相关的文件、图片类等资料,它与政府主导型公共档案馆的区别之一在于其收集资料的范围不局限于各政府单位、机构形成的官方资料(应明确,从各个组织机构内部所收集内容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其对民间组织、社会大众手中相关资料的关注是其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9·11数字档案馆”在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大众的主动参与性,馆藏的许多内容是社会个人通过对数字档案馆“贡献”(Contribute)板块的访问留下的“痕迹”,个人可以具体选择自己分享的类型,比如经历(Story)、照片或其他的图片(Photo or other images)、视频(Video)、音频(Audio)等。笔者认为,这是“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类似于我们倡导的“全民共建”方式。这种建设方式能够极大地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内容覆盖范围更全面、更多样,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对所提供内容的甄选鉴别,保证其真实性、可用性。
(三)类型多样的馆藏内容
得益于其“全民共建”的建设方式,“9·11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类型多样,不只限于我们熟知的数码照片、音频、视频、官方文件材料此类数字型资料,还包括各种语音通信、艺术作品等等。因此,才能更为全面、完整地展现出对9·11事件的各种描述。
“9·11数字档案馆”覆盖的馆藏内容颠覆了我们传统对馆藏对象收录范围界定的思路,使我们投放的视野更加宽阔。在对某一专题的描述资料中,官方正式文件、图片等是远远不够的,民间大众所拥有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民间的记录形式多种多样,或日记,或邮件,或漫画等,因而形成了类型极为丰富的相关资料,而反过来,这些资料恰恰能直观反映出民众对该事件的态度以及对政府采取措施的期许等。我们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资源体系时,必须打破传统的范围界限,更大范围地收集一切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
(四)普适性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
“9·11数字档案馆”被成功地建设成为一个可在线对数字化资料进行收集的网站,主要得益于Omeka软件的应用。Omeka是一种开源、基于标准的web发布平台,在2008年开始正式运用推广。其任务是为众多的信息收集类项目提供普遍适用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并且方便对数字资料的摄取、著录、组织管理和展示。
随着“9·11数字档案馆”名气大增,其他一些与9·11事件资料收集相关的项目主动将其数字化内容贡献出来,这给数字档案馆的存储功能带来了极大挑战。对此原有的数据库已不能应对,而Omeka恰恰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决定选择将Omeka作为“9·11数字档案馆”的下一存储地。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将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大量数字化内容迁移到新的Omeka平台上。在迁移过程中,要极力避免数据的丢失。由于考虑到Omeka数据库的全面可扩展性所设计出的数字档案馆数据模型是极其简单明确的,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创造元素集、项目类型以及插件使其适应数据结构的要求。这便是Omeka作为一个普适性内容管理系统有效性的一个证明,其能够适应于任何情况。而且,将数字档案馆内容转移至Omeka平台上能够使学者以及普通大众能更好地利用其资源。
建设数字档案馆,内容的存储是基础,更是关键。因此对所搭建网络平台的存储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必须保证系统的可伸展性,长期可持续性应用。
此外,在某些法律细节如资料所有权问题的处理上也值得借鉴学习。“9·11数字档案馆”中资料所有权仍归属其原持有者,并不属于数字档案馆。因此,为保护持有者的权利,除持有者授权的资料外,数字档案馆对利用者仅能够提供浏览、查看的功能。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复制其建设过程,而且“9·11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存在着某种不足,如资料的序化、真实性还有待商榷,但这不影响我们对其先进经验的借鉴。相信通过借鉴其专题型的建设理念及创新性的建设方式,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EB/ OL].[2013-01-20].http://911digitalarchive.org/index.php
[2] 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American So-cial History Project-Center for Media and Learning”[EB/ OL]. [2013-01-20]. http://ashp.cuny.edu/digitalprojects/ the-911-digital-archive/
[3] Library Accepts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 Holds Symposium- News Release(Library of Congress) [EB/OL].[2013- 01- 25]. http://www.loc.gov/today/pr/2003/03- 142. html
[4] TheSonicMemorialProject[EB/OL].[2013-01-23].http://www.sonicmemorial.org/sonic/public/index.html
[5] September 11:Bearing Witness to History-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EB/OL].[2013- 01- 27]. http://amhistory.si.edu/september11/
[6] uReach Technologies-Defi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s Experience[EB/OL].[2013-02-05]. http://www.ureachtech.com/index.html
[7]硬盘/Seagate[EB/OL].[2013- 02- 07]. http:// www.seagate.com/cn/zh/
[8] Streamingculture.org[EB/OL].[2013-02-04]. http://www.streamingculture.org/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