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色彩为丰富祖国雕塑艺术宝库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论述色彩在雕塑创作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指出色彩是调整雕塑作品空间感的调适剂,色彩是调动雕塑作品情感力量的强化剂,色彩是增强雕塑作品艺术魅力的协调剂。
关键词:色彩;雕塑作品;重要媒介
中国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从国内现存众多的文物来看,历代雕塑作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经过了色彩加工。彩绘,是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为丰富祖国雕塑艺术宝库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雕塑家们在重视雕塑的同时,很早就注意到了色彩在雕塑中对观赏者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遺产名录》的平遥双林寺,其雕塑作品堪称我国雕塑作品色彩运用的典范。我出生在平遥古城,从小喜爱绘画艺术。改革开放后,随着媒体和专家的倾力推介,平遥古城的魅力渐为人知,在加强古城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中,我有幸参加了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彩塑的修复工作,双林寺历代雕塑作品的色彩运用使我着迷。后在太原琉璃厂参加北齐陶俑的修复工作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色彩在雕塑中的作用的理解。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我在家乡文物的修复工作实践中,对古代雕塑彩绘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在古城内城隍庙、文庙等大型雕像等的雕塑彩绘复原工作中,古代雕塑家们运用色彩凸显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能力令我惊叹。随后在福建、上海等地参与全国众多文物古迹的雕塑彩绘工作实践,更加深化了我对彩绘作用的认识。丰富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彩绘令雕塑熠熠生辉——雕塑作品经过绘画艺术的加工,将会使雕塑作品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出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我国遍布各地的众多寺庙遗存中,众多的神佛圣贤塑像,都集中地反映着代表时代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意志。雕塑彩绘的成功运用,使以上各种塑像,更加有效地释放出适应时代精神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下面通过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谈谈我在雕塑创作中是如何发挥色彩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来为现实的文物古建修复服务的。
一、色彩是调整雕塑作品空间感的调适剂
在雕塑作品的着色过程中,巧妙运用色彩明暗、冷暖所形成的前后感,会给雕塑物的空间感解决很大的问题。在雕塑神佛圣贤前,必须将殿宇内的前后距离、光线的明暗程度掌握好。在雕塑成功后,再考虑颜色的搭配,使先前雕塑的空间和色彩的明暗相呼应,使雕塑艺术品的三维空间感得到更好的强化。由于各种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较靠前,蓝、紫等光波短,并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的情况下,人的感觉就比较靠后。一般地说,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对人的视觉都有晕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都对人有一种后退的感觉。运用这些色彩的前后感,不但可以增强雕塑的空间感,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调整雕塑中的不足与失误。如我在平遥侯郭村塑造文昌庙里的文昌爷时,就是根据殿宇内的空间大小,在着装配置以深蓝色为主调的情势下,决定了在面部使用深红色和金色配置起来的色调效果,使色相与其他服饰配合更协调,人物形象更鲜活,从而达到突出文昌爷威而不猛、文雅寓严的情态,使着色后的文昌爷形象更加贴近时代的人性化特点。再如平遥南常堡观音堂的雕塑、彩绘,就是以红、绿、黄、蓝、金、黑等为主色调进行相间调配,其中运用了“三攒三退”等攒退浑染手法,从整个佛堂来看,形成色彩丰富的视觉效果。在诸色相衬中,以黑色为主调的水墨壁画作为塑像十八罗汉的背景,使以红绿蓝复色为主色调的十八罗汉雕塑群像,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
另外,运用色彩的前后感还可以令雕塑作品的某些部分产生膨胀感或收缩感,这样既就可以增强作品的张力,又可使雕塑作品更加显现出三维空间感。具体来说,暖色、高明度色会给人以扩大、膨胀某些部分的感觉。相反,冷色、低明度色等则会给人以有收缩和回落的感觉。如我在山东台儿庄关帝庙中雕塑关圣人时,关圣人的战袍就是以绿色为主调的底色,显示铠甲的地方则盖以金色,使上金的热暖色地方在冷绿色的基础上膨胀性地突显出来,而显示冷绿色的战袍服饰就显得收缩了回去,这种效果正好与现实中人的视觉实际效果一致起来。此雕塑作品在明度与纯度的处理上由于我特别予以了考虑,再加之大红色显示外露的战袍,使其明暗搭配恰如其分,较好地展现出关圣人的英风豪气,让人全景性地观赏此尊圣人塑像,更显得威武而不失温和,刚勇而不失文静。雕塑完成后,当地市县领导及文人雅士无不啧啧称赞,叹为罕见之作。
二、色彩是调动雕塑作品情感力量的强化剂
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够调动、展示人类的永恒情感。从当代的雕塑创作来说,一件作品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应将神佛圣贤们的成就感和人性化情感刻画出来,让人们在崇拜和瞻仰中得到艺术享受,得以净化心灵。成功的雕塑艺术作品,其考究的明暗、冷暖着色在增强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上,确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寺观殿宇雕塑,总是将寺庙庵堂的窗户设计开设得很小,使殿宇中的光线十分暗淡;同时,在着色上,则在神佛圣贤的塑像上涂绘显示神秘的色彩,使塑造出的神佛圣贤形象,令人无比威严的感觉,从而起到震慑人心、威压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新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新的时代精神追求,重新整修的寺观庵堂,多数殿宇宽敞,窗开明亮,仙佛圣贤塑像也多以真善美的人性化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对雕塑的时代要求,当然也是雕塑家们应予把握的时代脉搏。所以,我们在色彩的选用上,也就应多用显示明快、热烈,能使雕塑产生亲和感、愉悦感的色料。
“先生爷”是平遥唐朝后期出现的一位民间俗神。据传说,其在世时,经常帮助西泉村一带的民众做事,后来成仙成佛后,一次又一次为当地民众降下了及时雨,他的故事在当地流传至今。但流传1000多年的众多“先师庙”内的雕塑神像都在解放后乃至“文化大革命”的这段时间给扫除得荡然无存。后来我在东卜宜村雕塑彩绘的“先生爷”,就是在明清时脸部多用白色的基础上,加进了粉红色的成分,在明清时身上着装多用丹和绿色的基础上,又加进了蓝色、黑色以及白色的成分,这样调色描绘出来的先生爷,不仅具有威慑邪恶、降福民众的一面,而且更具亲近民众、和蔼可敬的一面,从而真正收到贴近时代,愉悦民众的艺术效果。
三、色彩是增强雕塑作品艺术魅力的协调剂
雕塑作品是艺术品中的一种,凡是艺术品便都会给人以审美上的感受。美的最高原则为和谐。也就是说,一件成功的雕塑艺术品,也应是雕塑、色彩搭配上的和谐之品。
一件成功的雕塑艺术品,当然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就是雕塑物,雕塑物的造型适中、线条适宜,是绘制加工、色彩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在绘制作品时,色彩的选用、浓淡的搭配,都直接影响着最终雕塑作品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在这些工艺程序中,色彩的运用,因居于雕塑艺术品的最外表,即最终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感觉,所以,色彩在整个雕塑品的审美中居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种对雕塑品加工的艺术要求,不仅在古代、近代,就是在现当代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雕塑作品的色彩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是通过视觉显现,最终达到精神鉴赏的美的境界。一件好的雕塑作品的着色,不应是盲目的色彩搁置,它应是通过对雕塑作品的一种认识感受的最终结晶,从而使作品的美经过这道工作的加工,在艺术上得到更高的升华,也应是整个作品乐章中最和谐、最闪亮的音符。
综上所述,色彩涂绘的配置,在雕塑艺术品时无论从空间的靠前和退后、膨胀和收缩,调解雕塑物与观赏者之间的亲和及威严,审美时的崇高和庄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此可以说明,色彩在雕塑艺术品中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和作用。雕塑品色彩的时代性,也是由雕塑自身继往开来的艺术特性决定的。雕塑是人类所创造的艺术文化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整体艺术中的一部分。雕塑中的色彩是在某种人类活动和意识下的产物,而这种形式一经产生,它又大大推动了雕塑艺术发展的革新趋势,给雕塑又拓宽了时代和艺术的创造力。因此,要研究雕塑艺术,就不能不研究色彩在雕塑艺术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邵悦文,中共党员。中级工艺美术师。齐白石函授大学毕业。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平遥县美协副主席,平遥古城书画院副院長。供职于山西朝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从事古建筑修复修缮设计、油饰彩绘、雕塑、雕刻、新旧壁画修复修缮等工作,曾参与省市级多处庙宇复原修缮工作。在古玩字画鉴赏方面也有所建树。
中国画、版画、连环画、书法等作品在国家和省级书刊出版、展出,部分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和陈列,并获奖。作者及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当代速写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宝典》、《中国世纪专家(第四卷)》、《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大典》、《太行书画选》、《大河春天第五届全国山水画集》、《我们的晋中(书画集)》、《平遥县志》等书。
【作者单位:山西省朝杰古建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