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底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印度洋特大海啸,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遭到灭顶之灾。
27日一早,新华社雅加达分社摄影记者艾尼瓦尔,便从雅加达搭乘第一班飞机,到了距亚齐最近的棉兰,准备随时进入灾区采访。
但是,当时的亚齐对外国人是禁区。因为亚齐分离主义分子与印尼政府军在这一地区交火长达30年,印尼政府禁止任何外国人、以任何理由进入亚齐,尤其不允许外国记者采访。在棉兰机场,艾尼瓦尔看到印尼副总统的专机,一行人正准备去亚齐灾区。艾尼瓦尔灵机一动,找到副总统的国务秘书,递上自己的名片。艾尼瓦尔是维吾尔族人,在伊斯兰教里,真主有99个名字,“艾尼瓦尔”就是其中一个。看到这个名字,国务秘书很是惊奇,问他从哪里来。艾尼瓦尔告诉他,我从中国来,是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准备去灾区采访,希望将灾区的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告诉全世界。这位秘书不仅破例带艾尼瓦尔一同进入灾区,到达亚齐后还叫来亚齐空军司令,特意交代:这个记者是来自中国的穆斯林,是兄弟!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又有了国务秘书介绍和安排,这位司令把艾尼瓦尔当兄弟,在采访、搭乘飞机等诸多方面有求必应,让很多记者羡慕不已。
要考大学,要离开和田
1969年,艾尼瓦尔(注:全名艾尼瓦尔·艾力)出生在新疆和田市一个民族融合的家庭,母亲是维吾尔族,父亲是汉族,这在新疆也不多见。
我曾好奇地问艾尼瓦尔:“你父母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他说,1960年代,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比较好,那时的口号是各民族大团结,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反对大汉族主义。父母结婚时,考虑到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外婆不太同意,不过由于当时的环境,又不能明着反对。父母结婚的那天,在和田园艺场工作的外婆被领导派到比较远的地方,回来才知道女儿结婚了。
艾尼瓦尔的母亲是独生女,4岁时,外公就去世了,母亲和外婆两人靠外婆一个人工作的收入度过艰难岁月。艾尼瓦尔两岁时,母亲就把他送到外婆家。他在外婆工作的和田园艺场长大,在那里开始读小学。那时候学校只教维语,没有汉语。后来,新疆广播电台建的一所“电台小学”开始用汉语教学,6岁的艾尼瓦尔每天天不亮出门,书包里除了书本还要带上简单的一顿午饭—馕,走一个小时到学校。每天放学时他总感到饥肠辘辘,和几个男孩子摘苹果、偷西瓜吃,曾被果农抓住痛打。艾尼瓦尔小时候喜欢养狗、养鸽子,最多时养了80多只。按照维族习俗,是不能在家里养狗的,为此他还挨了外婆一顿揍,只能把狗送人。
不管怎么说,小学时光就这么过去了。艾尼瓦尔考上了城里的中学—和田一中。当时,从本地农村小学考到城里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上中学后艾尼瓦尔住在城里父母家,他却不习惯,感到拘谨、不自由。
在和田园艺场时,艾尼瓦尔喜欢涂鸦。他用煤块做笔,在黄土墙上画满了人像、狗、猫等“壁画”。艾尼瓦尔不喜欢上语文课,却特别喜欢美术课。他说,中学的美术老师是广东人,汉族,姓黄,不仅教他绘画技法,还教他一些浅显的美术理论。正是这位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使艾尼瓦尔走上了美术专业道路。
1984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招收一个音乐美术班,艾尼瓦尔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录取。师专毕业后,他放弃在市里学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偏远小县去,进入县文化馆从事自己喜爱的绘画创作工作。在师专时,艾尼瓦尔认识了一位部队的文艺兵,他是个画家,老家在西安。文艺兵给艾尼瓦尔讲了许多新疆自治区外的新鲜事,使这个从没走出和田的青年下决心去西安。艾尼瓦尔费尽周折到西安美术学院,在那里开了眼,决心好好学画,将来一定要离开和田,要考大学!从师专毕业当了干部,有稳定收入,有吃有喝,家长也觉得脸上有光,现在他却辞去工作,要自习考大学。这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
艾尼瓦尔说,“我从小是外婆养大的,天下只有她懂我的心。”于是思考再三,他搬回到外婆家里复习。3个月后,1988年9月,艾尼瓦尔顺利考入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4年后,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司法厅新疆法制报社维吾尔文版,担任美术编辑兼摄影记者。
频遇九方皋
中国古代有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九方皋寻找千里马,不在意其毛色、公母,却依然可以辨识出其能否日行千里,因而被伯乐推荐给秦穆公。
说起艾尼瓦尔,其实他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弱势。他的一位领导曾经这么评价他:人比较简单,没处理过太复杂的人际关系,又是老人带大的,呵护多了,因此比较自我。
确实,艾尼瓦尔性格执拗倔强,还不安分;同事们相聚,总听他滔滔不绝,别人几乎没有插话的余地。我曾和他深聊过,他也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一意孤行,自己认定的事不爱听别人的意见,即使是兄弟姐妹间也如此。
但他的优势也很明显:聪明、敏感,非常实际,又能抓住机会,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不抽烟、不喝酒、业余时间喜欢看书,看名人传记。艾尼瓦尔的幸运就在于,他总能碰上九方皋一般的贵人。
1994年,新疆新闻摄影学会在库尔勒搞活动,当时任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武纯展是新华社新疆分社的摄影部主任,是一个厚道爱才的人。在去库尔勒的火车上,武纯展看到活跃的艾尼瓦尔。见这个年轻的维族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武纯展就给了他一张名片。正是这次邂逅,使艾尼瓦尔有了进入新华社的机会。次年艾尼瓦尔通过入社考试,调进新华社新疆分社任摄影记者。
初进分社,艾尼瓦尔得到总社摄影部编辑翟万馨的悉心指导。翟万馨曾在西藏工作多年,对民族地区感情很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翟万馨到新疆组织报道,送给艾尼瓦尔一本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写的《我怎么当记者》。艾尼瓦尔后来说,这本书是他走进新闻专业的启蒙书。
艾尼瓦尔学过美术,对画面、构图、结构的理解有基础,学摄影上路很快。其实,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都能听懂,当地民众对他有认同感,与采访对象交谈起来非常自然,这让他的采访畅通无阻,得心应手。不仅如此,他还能歌善舞,当地民歌也能听懂,让老百姓感到亲近贴心,对他无话不谈。艾尼瓦尔说因此能更深入群众生活,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好地体会他们生活、生产方式的真实变化。
我个人认为,新华社不可缺少一线少数民族记者,他们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基层情况,为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艾尼瓦尔对民族语言非常有兴趣,除了母语维吾尔语,他还熟练掌握了汉语,能用英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与人交流和工作。
因为有语言优势,加上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的采访,艾尼瓦尔在新疆拍出不少好作品。1998年冬,他得知夏季从事牧业的哈萨克族牧民,因家门前开办滑雪场而找到新职业,成为滑雪教练。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哈萨克牧民,从前厌恶冬天的大雪;现在雪下得越多,积得越厚,他们笑得越开心。艾尼瓦尔拍摄的一组题为《烦恼的雪变成快乐的雪》的图片稿,经摄影部播发后,数十家中央大报采用,对外专题稿被香港、澳门的7家主流大报整版采用。
还有《封闭的草原变成开放的草原》、《吐鲁番—火热的温度,甜蜜的事业》等稿件,经新华社播发后获得用户广泛采用,其中还有获“中国新闻奖”图片类经济、生活软新闻二、三等奖的作品。这种有民族特色的图片,彰显出记者精心思考、挖掘题材的能力。
艾尼瓦尔也说,与能力强的汉族记者相比,少数民族记者在吃透中央精神、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方面,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新华社记者不同于一般媒体记者,要求记者具有世界性的眼光,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使命神圣,所以,他觉得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记者的培训,在业务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对他们委以重任。
我曾问他,以你自己的经历,你对少数民族记者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艾尼瓦尔说,首先,要发挥自己本土化优势,多交朋友,多交不同层面的朋友;其次就是学习,学习政治,要学懂,把中央精神吃透,与中央保持一致,即便自身出现一些小问题,信念始终不能动摇,这一点很重要;第三,要关心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动态,要做一个了解民情、区情、国情和关心国际形势发展的人;第四,不要太在意一时得失,眼光放长远。加入新华社,不是换了个单位领工资,而是加入到一个事业中。
基于对自己的认识,艾尼瓦尔总能找到并发展自己所长,又庆幸遇到识才者帮助他,少年时代遇上美术老师,进新华社前遇上武纯展,入社后遇到翟万馨,又在社里接受培训,被委以重任到阿富汗、印度尼西亚、亚太总分社驻外,直到评上高级记者职称。
以优势创造业绩
自从进入新华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以来,艾尼瓦尔一方面积极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努力从前辈新华社人身上吸取有益的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化、新闻素养和对新闻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本土语言优势和广泛、多层次的社会基础,长期深入基层,挖掘鲜活素材,提炼报道主题,拍出不少视角独特的稿件。
新疆的吐鲁番被认为是一个“火炉”,夏季气温到45℃时,已经远超出常人的耐受范围。但是,艾尼瓦尔却发现,在这个热气腾腾的“火炉”,天气热,经济反而活跃,无论从事旅游、种植业和其他行业的各族人民,都因热得福,因热而受益颇丰。天气热,瓜果甜,客商多,价格卖得好;气温高,来这里沙疗的人增多,当地人提供吃住行,由此收益丰厚。热对于吐鲁番人来说就是财神。这些现象,艾尼瓦尔都在他的报道中体现出来。
一段时期国内盛传“现如今哈密瓜不如黄瓜了”,为此,哈密瓜的故乡—新疆鄯善县提出以品质要效益。县里举行哈密瓜大赛,重奖种好瓜的农民,以此吸引商家,扩大市场。艾尼瓦尔抓住鄯善县举办的哈密瓜评比大赛一个细节,将参赛的瓜比拟成有人性的模特,拍摄了一组“哈密瓜也要竞争上岗”的图片稿,被《经济日报》在头版大幅采用。
有一年六一前夕,自治区某些领导干部走过场“关心下一代”,却让年幼的儿童们在烈日下暴晒数小时,致使部分学生中暑,造成恶劣影响。这个新闻题材,被艾尼瓦尔拍成一组图片稿,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当事的一名自治区党委常委也因此受到问责。
2001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军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发动了一场战争,这标志着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艾尼瓦尔主动要求赴阿富汗担任战地记者,次年2月初,被新华社派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这时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已经倒台,全国开始建立新的秩序。但喀布尔市区内仍然每晚宵禁,而且不供电,分社只能自己发电。外出采访没有电话可以联系,只有回来才知道人还活着。
在喀布尔,艾尼瓦尔看到一些妇女出门可以不穿罩袍,女童可以到学校上学,因战争流落他国的难民返回家乡,这些在塔利班时期是不可能的事。他把这些变化拍下来,也期望阿富汗的老百姓能早日走出战争阴影,过上幸福生活。在阿期间,除了诸多突发新闻,艾尼瓦尔也去拍摄过喀布尔的墓地,密密麻麻的墓碑下,很多是在连年的战争和恐怖事件中无辜丧命的民众。不仅如此,交战各方埋下的大量地雷,在战乱结束后仍不时对平民造成伤害,他也拍摄了一些踩到地雷被炸成残疾的儿童。他认为应该通过媒体的报道,让这些隐患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有一次,艾尼瓦尔请一个名叫扎比的大学生帮助联系采访,扎比很快完成了任务。艾尼瓦尔因而发现扎比综合能力和本国背景的优势,看他对影像的感觉也比较好,于是就引导他做些简单的摄影采访。扎比后来在新华社喀布尔分社工作多年,为新华社在阿富汗特别是在战争中的新闻报道起到很大作用,曾被新华社评为优秀外籍雇员。
有了在阿富汗短期工作的经历,2004年4月,艾尼瓦尔被派驻雅加达分社。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飞机失事、恐怖爆炸……印尼是个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频发的国家。雅加达分社只有3个人,重大突发事件多、任务重,摄影记者更是不赶到现场就无法完成报道任务。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尽快投入工作,艾尼瓦尔到印尼一周后就开始学习印尼语(马来语)。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引发海啸,艾尼瓦尔火速前往印尼重灾区亚齐省,有了本文开篇的一幕。
独自在灾区,艾尼瓦尔没有东西吃,没有饮用水喝,体力严重透支再加上蚊虫叮咬,进入灾区的第4天他开始发高烧。但他还是在坚持了8天后,才被迫离开灾区,被送进印尼首都雅加达的一所医院接受治疗。
事后,据联合国报告,此次海啸印尼受袭最重,死亡和失踪的人数超过23万。因这次报道,艾尼瓦尔受到新华社社长和总编室的通报表扬。
新媒体时代的大视野
进入21世纪,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华社也开始向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
艾尼瓦尔在新华社工作多年,尤其是参加重大题材报道、出国驻外的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能以更大视野的思维看待新世纪的疾速变化。他希望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新世纪中,融入到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浪潮”中。
他申请离开了摄影记者岗位,到新媒体领域拓展新业务,并依托自身优势,开始着手创建少数民族新媒体事业部,为创办新华社少数民族多语种新媒体业态打下基础。2009年,他提议创办了新华网的维吾尔文频道,又与中移动集团公司达成协议,创办了维吾尔文手机报。
同时,艾尼瓦尔也与新疆电信多次沟通,经过谈判,又将新华社视频中文专线接入新疆电信IPTV平台,并专门开辟一档新华视频频道。在他多年的积极努力和呼吁下,新华社少数民族文种新媒体工程国家正式立项,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艾尼瓦尔相信,利用新媒体手段向新疆各族的广大百姓推送新华社消息,这对新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些新的传播通道,新华社的传播范围也将拓展至新疆周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