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像的价值

2013-04-29 21:25余铨斌
摄影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合影红色摄影

余铨斌

在中国艺术品收藏领域,“红色收藏”是一个充满话题的特殊藏种;包含于其中的“红色影像”收藏,也一直是市场上的热点。

红色影像特指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和新中国建立发展历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影像史料和艺术品,其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共和国历史的回溯与传承,还包含了一代中国人对往昔偶像形象与时代烙印的缅怀与祭奠。据不完全统计,早在抗日战争之前就有红色摄影的记录,聂荣臻(1899~1992)、叶剑英(1897~1986)、苏静(1910~1997)、童小鹏(1914~2007)等,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红色摄影家。

在抗日战争期间,红色摄影得到了较快发展,上千名摄影工作者在10多年的解放区摄影历程中,拍摄下了数以10万计的纪实照片,仅《解放军画报》的资料室就保存有近10万张原始底片。

而在“红色影像”中,毛泽东主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拍摄对象。以毛泽东影像为蓝本的艺术创作,涉及油画/版画/宣传画/雕塑,甚至戏曲/舞蹈/话剧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广泛的传播也成就了中国第一代红色摄影师及经典作品。同时,毛泽东影像作为一个视觉文本,几乎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最先进、最独特的摄影技术技法和后期制作工艺,因而可以说是中国摄影史中最重要的一类实物。

红色影像收藏是极具中国摄影文化特色的收藏,且种类繁多。本文将粗略地从原版老照片(包括长卷大合影)、作为艺术品的红色影像以及影像制作工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收藏的价值和意义。

红色影像原版片

原版照片(vintage print)是近年来在摄影收藏领域出现的品种,指拍摄后很短时间内洗印出来的摄影作品,有“古董文物”的收藏属性。

从时间上,红色影像原版照片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历史影像,期间又可细分为1921~1937年国内革命战争影像;1937~1945年抗日战争影像;1945~1949年解放区摄影影像。

由于当时残酷的战争和政治环境,第一阶段的影像大多由个人摄影爱好者或照相馆所拍摄,并少有底片或原版照片留存,即使存在也已藏于各大博物馆和档案馆,在市场中极为罕见。因此,目前收藏市场中出现的早期毛泽东原版照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并主要来自延安地区。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中共开始初步建立起摄影队伍,但残酷的环境让根据地的摄影工作举步维艰。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政策,摄影器材和材料愈发匮乏。长期从事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学者蒋齐生(1917~1997)在其著作《中国摄影史:1937~1949》中记录:“以延安电影团为例,当时团里仅有5台相机,其中3台是摄影师吴印咸的,1台是4英寸‘皮老虎相机,1台是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另一台是135小型机。因为相机少,不够用,经常借用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的徕卡相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滕代远(1904~1974)的相机。所用胶片一部分是1938年带到延安的过期电影胶片,一部分来自前方的缴获。”

这一时期的原版照片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因而成为收藏市场的珍品。例如,一组13幅包括拍摄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合影和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的中共早期历史照片曾在2011年华辰影像秋拍中拍出24万元的高价。

据红色摄影史专家顾棣(1929~)新近出版的《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介绍,抗战期间与解放战争时期,除延安外,还有众多根据地及军区拥有红色摄影师。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的就有晋察冀地区、二野、四野、晋察鲁冀陈赓(1903~1961)部队和秦基伟(1914~1997)部队的史料,其中由卫福顺等晋察鲁冀摄影师拍摄的463张原版照片在华辰影像2012年春拍中以42万元的高价成交。

对无从找寻底片的影像,原版照片不仅具有“古董文物”的收藏价值,还可以借助数码高科技手段,制作出高品质的展览图片,挖掘影像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第二阶段是建国后至毛泽东逝世(1949~1976)这28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官方新闻摄影机构,拍摄和制作了大量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照片。由于当时主管摄影的领导的重视和规范的运作,这个阶段的原版底片都由中国照片档案馆留存,而市场上所见的照片多为新华社及其下属的中国图片社采用复制底片洗印制作的照片。因此,由原版底片制作出的原版照片,是收藏领域稀缺的珍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应属《毛泽东正面标准像》。据新华社原暗房技师陈石林介绍,这张表面布有田字格的10英寸照片,是郑景康拍摄、陈石林修版的,当年提供给天安门管理处作为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的母本。72.6万元的身价使它至今仍保持着毛泽东影像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

收藏毛泽东主席的原版照片,需要注意照片的制作时间。一般以1966年“文革”开始为界,“文革”前出版发行的原版照片数量较少,现身收藏市场的也不多,比较珍贵;而“文革”期间发行的照片,品种多、数量大,即使同一内容的影像,可能因不同尺寸、材质和品相,价格相差很大。此外,还可以关注和收藏那些具有特殊背景的原版照片,如江青拍摄的毛泽东,这些照片具有很高的史料、艺术和文化价值。

中国特色长卷大合影

在建国后的原版照片中,长卷大合影作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摄影形态,很早就得到国内外藏家的关注。长卷大合影是指重大活动时为与会代表拍摄的纪念照。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最长的一张,是由北京大北照相馆所拍摄的《1964年第9次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合影》,在326厘米长的相纸上,密密麻麻出现了数千名被摄者。

位于天安门边上的北京大北照相馆,自1954年开始承担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大合影的拍摄任务。毛泽东作为新中国最主要的领导人,是长卷大合影中最常出现的核心人物。这些合影不仅是重要历史时刻的影像记录,是共和国历史变迁中时代风潮的最佳佐证,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珍贵历史影像,还是照片中众多被摄者政治地位和荣耀的象征。

红色大合影的价值,往往与照片记录的事件、时间及人物的重要性有关。其中拍摄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体合影》在2011年华辰影像秋拍中拍出了近14万元的价格,目前是红色长卷大合影的最高价。此外,反映中国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大合影在市场上也都有很好的表现,如记录“四人帮”登上权力顶峰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合影》、记录建国15周年辉煌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全体演职人员大合影》,记录文革劫后余生的文人雅士大聚合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大合影》等,此类藏品经过学术的梳理和市场的检验,已成为中国影像收藏市场中的独特藏品。

红色影像艺术品

作为红色年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吴印咸(1900~1994)、徐肖冰(1916~2009)、侯波(1924~)、孟昭瑞(1930~)为代表的红色摄影师,记录了共和国的崛起、发展和变革。这些影像不仅作为历史资料存档,成为中国的摄影经典,同时也构建了中国早期红色纪实类摄影作品特殊的视觉叙事形式、美学风格和艺术价值,因而拉动了摄影收藏市场“纪实类影像艺术品”板块的增值。

有些机构和艺术家误以为将有史料价值的影像,用当下时髦的博物馆收藏级标准制作出照片,让摄影师签名、限量后,就可以进入收藏领域。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 ICP)指出:“纪实性影像艺术品是指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摄影艺术作品”。这表明“摄影艺术作品”与“存档的有史料价值的照片”是两个不同层面之物。

侯波曾在1950年代担任中南海摄影师。她拍摄的领袖肖像较好地诠释了何为影像艺术品。一方面,摄影师拍摄了毛泽东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现场照片,如《开国大典》、《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摄影评论家刘树勇评价:“其严谨、重大,富有强烈的形式感,奠定和构成了新中国领袖肖像所特有的视觉形式和传统,极具中国摄影美术的传统和意义。”另一方面,侯波也用镜头记录了毛泽东生活的种种片段,如《毛泽东畅游长江》、《毛主席与家人在北戴河》,这些温情的、人性化的影像,成为了从延安时代流传下来的去图式化、去政治化的党和领袖形象的重要佐证。因此,侯波拍摄的领袖照片,作为摄影史上无法绕过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影像,成为影像收藏中成交率最为稳定的“蓝筹股”之一。

遗憾的是,由于摄影收藏是近年才出现在国内的收藏门类,很多中共的第一代摄影家,如陈正青(1917~1966)、郑景康(1904~1978)、孟庆彪(生卒年不详)、袁克忠(1921~2007)等,留下很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影像,却少有可供收藏的原作(原版照片)。也有一些摄影家,因种种原因没有进入收藏市场,如石少华(1918~1998)、高帆(1922~2004)等。

实际上,影像的收藏分为史料、原作(原版照片)和影像艺术品三个不同层面,反映在市场价格上则不尽相同。影像的史料价格大约为百元数量级、原作(原版照片)的价格在千元数量级,而影像艺术品的价格在万元数量级。

因此,收藏红色经典影像艺术品,需十分注意是否为原作(有无艺术家的签名),是否从原始底片制作,是否为原版照片,有无限量和总版数(几种尺寸),何种制作工艺以及艺术家在收藏市场的口碑和信誉。

经典红色影像的工艺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宣传需求,在特殊年代,红色经典照片的拍摄和制作成为很重要的政治任务:采用最知名的摄影师,使用最好的摄影器材,在最好的条件下拍摄……如“文革”期间样板戏剧照的拍摄,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革”期间,也是毛泽东影像制作和传播的特殊阶段,其影像制作的数量、复制频率和传播范围都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由新华社和各地方图片社在全国制作公开发行的毛泽东新闻展览照片,有的发行数量多达上百万张,这是世界视觉传播史上绝无仅有的案例。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标准化和高度政治化的影像得以高品质完成,这些照片在洗印、复制、修版、上色、染色等工艺上,凝聚了共和国摄影人的心血和聪明才智,代表着一个时代摄影技术技法的最高水准。

目前所见文革时期制作的毛泽东影像主要收录于1967年出版的《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大型展览画册和1977年出版的《毛泽东主席照片选集》,共计200余幅。虽然这些影像大多出自党的第一代摄影名家之手,但多未以原作的形式呈现,难以反映摄影师的主观意图。因此,该阶段毛泽东照片最重要的收藏价值,就在于其所代表的“新中国摄影发展史上的技术技法”。

对照片制作工艺和材质的识别区分,成为收藏这一时期作品的重点与难点。不同发行目的、大小规格、物材和制作工艺都会使同一内容的照片价格相差百倍。

文革时期最常见的毛泽东主席的照片,大致可分为展览照片、新闻发稿照片和以特殊技法制作的照片三大类。发行到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常常是不同规格、形式和纸张(材质)制作的。以《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照片为例,作为送往各个军区的存档材料,数量稀少,每个军区仅能获得15套左右。这些照片有3种不同的尺寸,大多使用当时最为难得的Agfa(爱克发)进口相纸制作,单张照片的成本相当于当时一位高级技师数月的工资。为了保持制作影像的品质,往往需要反复洗印以达到较佳效果,一套60幅照片的造价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彩色转印工艺制作的大尺寸毛泽东照片,则是文革时期特殊摄影技法的代表。由于当时彩色照片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尚未在中国大陆普及,为了将黑白底片制作成具有“红光亮”效果的彩色照片,技师采用了复杂的彩色染印法(dyetransfer)。据当年参加该项目的新华社老技师王毅回忆:“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首先需要有经验的技师目测黑白照片,并通过反复试验,制作出3张与红绿蓝三主色相对应的中间片(俗称浮雕片),然后用中间片吸附青、品红和黄三补色,再手工将补色染料依次印制到相纸上。有些照片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制,才达到‘乱真的程度。”这种工艺由于制作极为复杂,成品照片的印制数量很少,随着彩色底片的流行和使用,这种洗印工艺也随之消亡了,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实物比较罕见,是中国彩色摄影收藏领域中的珍贵物品。

因此,红色经典的原版照片,无论是黑白纸基、彩色染印还是涂塑相纸,即使没有艺术家签名,作为承载着一个时代中国摄影学科技术技法最高水平的实物,也成为中国摄影收藏的珍品。

猜你喜欢
合影红色摄影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与顾明远并坐合影》
要不要和明星合影
追忆红色浪漫
合影无痕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国外无厘头家庭合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