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张建永
[摘 要] 休闲经济孕育下的时代环境,是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深层背景。其一,在发展理念中,以独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为内核契合着休闲经济时代下人们对于异质与多元的追求;其二,在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上以民俗文化游、生态游等形式践行着休闲经济时代人们生命体验的回归。
[关键词] 休闲经济时代;湘西旅游业;地方性知识;生命体验
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以在“生产系统”同“生活世界”之间充当媒介为途径,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愈发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旅游业作为休闲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主流经济形态,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以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契合着休闲经济时代人们对异质与多元的追求
立足于现代性场域,人们挣脱了由思辨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理性霸权,以及心灵及精神上的一元控制,开始追逐多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充满异质性和多元化的地方性知识成为重要的渠道,这也是湘西旅游业在休闲经济时代背景下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所说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它涉及到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
1、湘西地方性知识的地缘基础和文化渊源
独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在湘西的衍生有着深厚的地缘基础和文化渊源。其一,湘西的崇山峻岭、幽幽芳草共同汇成湘西无穷无尽的自然魅力。在洞庭湖、巴蜀和西南文化圈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光,向全世界奉献了魅力无穷的千年文化盛宴。其二,湘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多样的少数民族,使其无论地理渊源还是文化传统上都较少受汉中地区和儒家文化的约束。
2、湘西地方性知识的构成
依托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湘西旅游业以地方风物传说、地方神秘文化元素构筑起饶有韵味的地方知识结构,为外界完美地塑造起一个“他者”的形象,这是湘西旅游业深度发展的重要媒介。
(1)地方风物传说
洞藏文化是湘西地方风物传说的重要内容,这与其独特的地缘地貌密切相关。湘西是中国喀斯特溶洞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或阴河相穿,或山系相贯,形成了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连洞、河连河、泉连泉的稀世奇观。湘西先民崇拜“洞神”,敬神必奉美酒,形成了厚重的民族洞窖文化,并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洞藏酒”。
(2)地方神秘文化
地方神秘文化元素主要指湘西独特的婚嫁文化和歌舞文化。作为地方婚嫁文化的典型,已搬上春晚舞台的《追爱》向人们展现了别样的民俗奇观。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湘西瑶族的小伙子们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钟情女孩的楼下,用歌谣和舞蹈示爱,用爬楼方式选择,这种原生态爱情所承载着的求爱方式也积淀了本民族的智慧和激情。而婚嫁文化中的“哭嫁”则彰显着更为强烈和奔放的地方性特色。哭嫁不仅是一种高兴的情感表达,更是湘西孝悌文化的独特传承,“哭嫁”虽有待嫁女儿对家中双亲的不舍和感恩,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新生活的召唤。
茅古斯和桑植民歌是湘西地方歌舞文化的代表。茅古斯是汉语的称谓,意为“祖先的故事”。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所创,是至今最原生态的一种表演艺术。它既有舞蹈的雏形,又有戏剧的表演性,表现了原始古朴、粗野诙谐的民族气息,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和“最远的源头”。
二、以民俗文化游、原生态游等形式践行着休闲经济时代人们生命体验的回归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闲”,通“娴”,表明了思想情感的纯粹与平静。休闲不仅表达着人类生存过程中劳动与休憩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昭示着人类在物质生命活动之外所追求的精神生活。
在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上,湘西巧借民俗文化游和原生态游等形式,着重开拓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族风情游、猛洞河和栖凤湖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战国古城游四大板块。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汇在一起,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实现了生命的体验。在旅游过程中,游者不再是看客,而是自我体验的主体,感受着婉约清澈的沱江水;感受着吊脚楼中的平凡与安宁;感受着阿婆织布机中的永恒与厚实;感受着妈妈小背篓里沉甸甸的母爱;感受着阿哥阿妹在对歌中的痴痴情深。
湘西旅游业主要沿着两条脉络发展:原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这两条主线汇集了湘西真实、古朴、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东方民族文化要素。促使湘西以一种鲜明自主的东方民族文化姿态,走出闭塞,迈向世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休闲经济时代背景下,湘西通过旅游的外在媒介来彰显自身,进而凸显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面向未来的民族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湘西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李康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吉尔兹(美).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索尔斯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201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DY12022。
作者简介:张明,女,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张建永,男,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