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开平
现代语文教学,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综合活动,这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新课标》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新教材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朗读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语文朗读无法在考试中体现。由于朗读未列入考试范围,许多教师在七、八年级还有一定的热情,到了九年级,这种热情就烟消云散了。有人戏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笔者听了不少语文课,在一些教研课、观摩课上,有的教师听说读写,样样齐全,细看其中的朗读不外乎是为了活跃气氛,流于形式,纯粹是一副摆设,一种点缀。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程,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但是,也有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花了不少工夫。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以朗读教学为主的语文课,这堂课学习的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写的《乡愁》。教师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四人一组凭自己的感悟,个人在组内读,相互揣摩、学习,接着抽几位学生在班上个人朗读,其他学生评读,老师范读,放录音听读,不断比较品评;接着,老师顺势讲到了诗词的重音、节奏的划分,学生通过实践,很快掌握了相关知识,最后在班上还进行了朗读比赛。通观这堂课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从课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这堂课持肯定态度,对该班学生表现出的较高的朗读水平羡慕不已。
朗读是一种技巧,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要求学生朗读清楚,吐字清晰,发音正确
川渝两地的学生,说普通话有一定的困难,重庆话和普通话的调类相同,都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二者的调值却有较大的差异。按五度标记法来看,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35、214、51调,根据调值的实际发音,就可知道,一至四声的调形分别是“平、升、曲、降”。但是重庆话四声的调值却分别是44、21、42、214调,调形为“平、降、降、曲”。为了确定某字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我常采用的办法是用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对号入座,如“哪”、“那”的读音,就用nā拿(ná)哪(nǎ)那(nà)比较,就知道“哪”是上声,“那”是去声,这种办法羡慕非十全十美,百发百中,比如还有大量的入声字,就归入普通话的四声里边,那就靠平时的积累了。
对于变调(如上声的变调,“一、七、八、不”的变调,“哪”的音变等)轻声儿化等方面的知识,我不是一股脑的抛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学习掌握。
至于声母,平舌(z、c、s)与翘舌音 (zh、ch、sh、r),前鼻韵(in、en)与后鼻韵(ing、eng) 的区别掌握,靠的是反复的朗读、比较,日积月累。朗读时,声音要宏亮、叶音准确,归音到家,做到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有头有尾,这样,就可以使字音清晰,求得字正腔圆的效果。
第二,要求自然流畅
漏读、添读、回读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毛病,这主要是学生视线移动太慢造成的。平时训练时,先要训练学生的默看速度,在朗读中,告诉学生视线的移动速度要快于朗读的速度。
停连、断句不当,也会影响朗读的自然、流畅,解决这一问题要利用诗句的节奏划分方法,如按音节划分、按意义划分或音意结合,也可按平时的断句习惯,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避免造成对一个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的肢解,以及对一句话、一段话的误解,形成歧义。
要使朗读自然流畅,还应掌握适当的朗读语速。朗读的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左右,这是一个理想的语速,事实上可在大致每分钟150——300个音节之间浮动。
第三,要求做到感情的深浅适度,这是朗读的更高要求
要深切理解课文的内容,根据作者的主题、风格,准确把握朗读基调。朗读基调可通过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来表现,也可通过声區的控制来调节,一般来讲,欢快的基调,可使用自然声区偏高区;沉重哀悼的基调,可使用自然声区偏低区。
摹仿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还应多听课文磁带录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广播语言。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老师的基本功问题
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教师,要尽快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教学。可想而知,教师的朗读水平很底,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又会如何呢?
总之,朗读是一门技巧,需要经过师生长期共同努力才能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