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洵
军人道德培育工作是军队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军人道德素质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军人道德培育是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军人道德培育与军队战斗力提升间有着必然联系。从战斗力提升视角看军人道德培育工作,有助于深化教育者对军人道德培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教育实践找到新的思路。
军人道德培育军人素质军人道德素质战斗力要素一、军人素质是战斗力要素的重要构成
要素即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战斗力要素乃是构成战斗力系统的基本单元。对于战斗力要素的划分,中西方有较大的不同:西方学界侧重于用数学的方式将战斗力横向划分为若干“子能力”,通过在各个子能力中建立数学模型找到它们与战斗力之间精确的函数关系。我国学界对战斗力要素的划分侧重于用哲学的方式将战斗力划分为若干协同部分,通过对各个部分的辩证分析寻找它们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具体划分方式,常见的有“两要素说”“三要素说”和“多要素说”。“两要素说”认为,战斗力的要素是人和武器;较为常见的是“三要素说”,它是在“两要素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要素,即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多要素说”则是在此之外从更微观、具体的视角增加了如“后勤保障、科研技术、军队管理”等要素。
不管采取上述哪种划分方法,“人的因素”都是战斗力生成的主体因素。近年来,随着高技术带来的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武器中心论”“唯高科技論”在一段时期内甚嚣日上,然而热潮过后,人的因素在战斗力诸因素中的主体地位仍未受到动摇。正如恩格斯所说:“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新式的速射的针发枪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种武器普军是不会取得这样的巨大而又迅速的胜利的。但是这些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在当前信息化、高技术战争中,人的因素对战斗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首先,“高素质的人不仅仅是战争的实践者、认识者,也是现代战争的组织者、实施者”。一场现代化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采取什么手段打、打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人决定的。其次,人具有决定武器的作用。武器装备从研发、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主导,武器装备的研发思路、生产模式、使用时机的好坏与人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再次,军人是执行战争任务的主体。战争任务执行情况与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资源等有形因素有关,更与军人领悟战略意图的程度、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完成军事任务的决心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人的素质在战斗力中的作用和地位绝无动摇,军人素质在现代化战争中仍是直接影响战斗力水平、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军人道德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
《军事大百科》对军人素质有如下定义:“军人素质是指军人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总和”。其中,政治素质是灵魂,军事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基础和保证。这6种素质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融相生。其中,军人道德素质指军人通过一系列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的质素和品格,它“与军人道德原则、规范共同构成了军人道德”,是军人道德原则、规范为军人内化吸收的体现。军人道德素质包括四大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军人道德素质的内发动力和保证,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习惯则是道德素质的最终外化表现。
中西方军事家对军人素质中的道德素质都非常重视。克劳塞维茨将军人素质分为5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其中“主要的精神力量指军人的才能、武德、和民族精神”“军人的武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孙膑在《将文》一篇中写道:“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力不可得。故德者,兵之手也。”“义”“仁”“德”构成了孙膑所强调的军人道德素质,它们是兵之“首”“腹”“手”,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军队强大的重要依据。军人道德素质之所以能被中西方军事家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因为它对军人素质的其他方面起到了“催化剂”和“发动机”的作用:一是对军人政治素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队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有着特殊的政治要求,如必须坚贞不渝地忠于国家、忠于统治阶级;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大局利益为重;要有勇于献身、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指挥,善于协作配合等。军人道德素质中“忠诚”“奉献”“服从”等要素为军人政治素质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撑。二是对军人军事素质的生成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在过去战争形态中,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军事素养、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入伍后,手里拿把大刀、腰里别上两颗手榴弹也可以上战场打仗。而在现今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环境中,先进军事理论、高新武器装备的运用要求军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现代战场复杂多变的军情战情要求军人必须具有快速、正确的决策反应能力,当代军人必须不仅要“尚武”,更要“崇智”,军人传统武德中对“智”的关注与践行,有助于为军人军事素养的生成提供精神动力。三是对军人心理素质的稳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军事任务往往伴随着严峻的心理挑战,现代战争军事行动中高新武器的精确打击力和巨大杀伤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危险、恶劣的环境都给军人的心理稳定带来了较大冲击,军人道德素质中“忠诚”“勇敢”“英雄主义”“团结”等要素,会起到极大的心理暗示、激励作用。
三、军人道德培育是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
军人道德素质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人来说,这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军人道德素质的生成和提高,主要通过“军人道德培育和军人道德修养两大环节来实现”。
一是军人道德培育。军人道德培育是指一定阶级的军队根据社会和军人的职业需要,依据军人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军人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通过培养军人高尚的道德认识、可贵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文明的道德行为,全面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活动过程。军人道德培育侧重于群体的道德活动,强调的是客观的自外而内的外力教育引导作用,通过道德培育过程,授予军人应然的道德标准,解释履行军人道德要求的原因,激发军人从事道德实践的热情,从而实现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目标。
二是军人道德修养。军人道德修养是指军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从而自发从事道德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修”,即依据道德规范、原则修理、整治已有的道德认识;二是“养”,即依照正确的道德认识培育、常养自觉地道德行为,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这一方式侧重于个体的道德活动,强调的是主观的自内而发的内化吸收机制,通过军人道德修养,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这两大环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军人道德培育和军人道德修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存在着客观和主观、外因和内因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从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来看,二者具有合目的性,都是为了军人素质的生成和提高而服务的,共同构成了军人道德素质生成和提高的两大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军人道德培育离不开军人道德修养,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军人的道德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军人道德培育的内容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军人内在的深刻认识,进而转化为军人的实际道德行动,从而形成一定军人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军人道德修养离不开军人道德培育,军人道德修养不是凭空而为,必须有正确可行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要知道“修什么”“养什么”以及“如何修養”,只有通过道德培育这一过程,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否则道德修养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换言之,军人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军人自发的道德修养过程,而军人道德修养则离不开军人道德培育的正确指导和引导。
那么,军人道德培育怎样实现对军人道德素质的影响呢?基于军人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大要素构成的特点,军人道德培育主要通过4种方式来实现对军人道德素质的影响:
一是框正军人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军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良好军人素质形成的开端。军人道德培育具有依据军人道德原则、规范对军人道德认识予以框正的作用。
二是激发道德情感。军人道德情感的形成,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军人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外因则是道德培育的激发作用。通过道德培育激发道德感情能极大的增进军人道德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锤炼道德意志。军人的职责决定其在履行道德义务时会面临体力、精神上的严峻考验,会遭受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这时仅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军人道德培育,锤炼军人的道德意志,这是军人的道德素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四是组织道德实践。道德行动是军人道德素质的最终表现形式,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稳定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军人道德培育具有搭建实践平台、展开实践指导,从而促进军人道德行为习惯出现,以达成军人道德素质形成、提升的重要作用。
军人道德培育和军人道德修养共同构成军人道德素质形成和提升的两大环节,一方面,军人道德培育通过间接的方式,指导、引导军人道德修养,促进军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框正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组织道德实践”四种方式,直接作用于军人道德素质的生成与提升,是实现军人道德素质生成与提升的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军人道德培育工作正是通过对军人道德素质这一军队战斗力重要组成要素展开作用、施加影响,为提高军人素质进而提升军队战斗力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从战斗力提升这一特殊视角看军人道德培育工作,有助于深化教育者对军人道德培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教育实践找到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嘉.论战斗力要素.首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51.
[3]孙清宇.战斗力生成中人的主体性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4]中国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