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羽 师雪茹
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我们要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执政为民,促进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一、准确全面地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科学发展观中对以人为本的阐述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意味着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二是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这意味着在以人为本的内涵中,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形成了新的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目的性,即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受益者。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也就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创造的积极性,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以人为本”的要素分析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之人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主要指人民,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人,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人。
在社会管理层面,“以人为本”的相对面是管理机关与管理人员、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制度设施和管理规则等,“以人为本”是对“官本位”的否定,强调党政机关和各类公共部门要向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全面周到的服务,而不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强行管制的对象。
(二)“以人为本”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之本,就是根本、第一位的意思。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里强调人是国的根本,是第一重要的。但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来理解,其中所说的“本”,除了含有根本之意以外,更强调的是目的之意。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经济、完善社会管理看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坚持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人民或人民群众为本。
三、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我们党用“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执政理念,是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但是“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本质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尚书》中提出的“惟邦本,本因帮宁”突出了这一思想。古代封建统计者出于延续天下的政治需要,或多或少地认识到争取民心的重要性,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无非是讲天下人是君王霸业之基,百姓安定了,王权才能巩固。孟子宣传“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于提醒统治者要时时防范载舟之水变为覆舟的狂浪。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警醒统治者、改善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以剥削阶级和压迫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民本思想的局限性,这些思想只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的政权。而我们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其含义是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根本不同的政治内涵,绝不能把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简单地视为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是尺度,用“人权”对抗“神权”。实际上,这一价值观是与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是维护剥削阶级生产关系的思想工具。为了实现这些根本利益,他们常常利用人民的力量,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人民;由于在实现一己私利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人民的制约甚至反抗,他们又提出“自由、平等产、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观念和人道主义理论来欺骗人民,为自己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辩护。因此,西方人本主义只是资产阶级的狭隘利益与本性的反映,并不能真正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与要求。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吸取了西方思想中重视人、重视人间幸福的积极因素,但与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本主义宣扬“人就是人的上帝”。把“人对人的爱”奉为“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和性别,彼此亲爱,指望由此来消除人间一切差别与不平等,实现人本主义的宗旨。显然,在阶级尖锐对立的社会中,在工人阶级需要组织成为阶级,以带领广大劳动群众为自身解放而奋斗的年代里,宣扬这种人本主义的主张,对社会的进步只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四、以人为本,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
(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定位,表明了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深入贯彻这一执政理念,在社会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公共权力的使用,公共资源的配制、公共产品的分配,公共设施的完善、公共制度的建设、公共规则的制定,都就遵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体现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对各类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满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这种执政理念,将使全以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党的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得到落实、丰富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观、树立为民谋利的政绩观、树立人民至上的群众观、树立廉洁奉公的廉政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手中权力,不论位置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公仆,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地为人民服务,使权力真正造福人民、服务社会。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乃至实现和维护谁的利益问题上,党的各级干部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发展过程中,有的领导干部树“政绩”追求名利,不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正确的政绩观,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思想环境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政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涉及群众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要竭尽全力去办。廉洁作为领导干部的从政之道,其价值意义在于“奉公”。只有“奉公”,廉洁才会算自觉。领导干部要在新形势面前,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经得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执政和外部环境的考验,真正做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观、美色关、人情关”。要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三)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作用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作用,即“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依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以造福人民为目的”。“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就是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充分考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必须依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就是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行动起来,支持发展、参与发展,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光和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积极鼓励、支持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或创新,积极研究探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必须以造福人民为目的”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把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结合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充分享受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而且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并充分“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慎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7,(6).
[2]孟凡强.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
[3]刘普生.对“以人为本”的几点理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
[4]郑又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