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于4月底、5月初在安溪采访,一直是雨天,茶农都忧虑今年的春茶收成,相较而言,老林的心态很好。我们在他的茶厂,喝到他刚做出的带梗铁观音。尽管没去梗,香气却还是高雅馥郁,没有什么粗涩感,顺滑、醇厚。
老林说,做茶靠天吃饭,但技术可把一些先天不足尽量弱化:茶叶嫩、茶苦,可控制烘焙,雨水多,可控制摇青。技术的累积,关键在经验。但,技术再好,经验再足,基础一定要扎实,而基础,就在茶园。我们决定,上老林的茶园,探探那泡带梗铁观音“扎实的基础”。
老林的茶厂在罗岩别墅旁,乘坐乡镇中巴往龙涓方向,会经过其门口,茶园离茶厂还有5公里。这条5公里长的黄泥路,是今年春茶前刚辟出的,老林和另一茶农合作辟了4公里,剩下的1公里,他个人投资。新路很简单,无非是可让那辆被颠簸得简直要散架的拖斗小车进到茶园,带茶青和工人下山,但老林在这条路上花去了几十万。
茶园所在山区叫厦包区,老林给这片山头取名“湖星铁观音生态农场”。他说英国人搞农场,也是“只卖自己的东西”,他要学他们。
乘着拖斗小车,到了厦包区一座茶山顶部,平平的山头,也种着茶叶。老林站在山顶,说,看得到的山头,都是我的。林瑞福的茶山分为两个部分,600亩是他自己在种植的,1700亩是承包给茶农的,种植的茶叶有黄旦、本山、铁观音、毛蟹等,他带我们所到的地方,是他自己的600亩范围。
我们在山路间走动,转到了一片松树林。林子是林瑞福自己栽种的,共120亩。在茶山侧面种植松树林,是祖辈传下的经验。老林的父亲曾告诉他,家中老茶园内有几棵大松树,松树边的茶叶,炒出来比其他地方的总要甘甜。“我爷爷也提过,茶园里种松树,对茶好。”老林判断,松树对茶之所以有这种妙用,是因它们生长所需养分不同,所以不争抢,吐出的“气”,各自吸收后,还有好处。他也种点桂花树,“桂花本来就能做桂花茶,这种树是‘好树。”他计划在松树林对面的山头再扩大种植一片树林,让松树环绕整个茶园。
老林的茶园,像荒山,非常野,茶行之间,都是杂草、干茎(音)、树木,鸟叫不绝,生态平衡,“根本不用喷药”。而我们车行安溪时,见到许多低山茶园,茶行间的干茎被整理得很干净。林瑞福说,有些茶农把干茎当杂草去除,但,干茎长得快,可长到比人高,秋茶后茶园需深耕,除加入猪粪、羊粪,土肥,可将干茎割下,铺在茶行间,既防止杂草长高,太阳日晒时,又可保证土壤中水分充足,雨后,干茎烂掉,将其翻入地下作肥,土壤又营养了。老林说,如此,一年施一次肥就可以,但因要请工人付人工费,所以很多茶农不愿做。
老林说,低山气候热,没雾,虫害也多,做不出好茶,且山脚下茶园,往往是老田地,种过水稻等,农残多,被污染了,要让那些田地也种出好茶,土壤的改良就需好些年。所以他的茶园,大多是在海拔高的山地自己开垦出来,没污染,石头多,土很松,营养就比较流通。因茶园要成片,他也会少量地在低处收些老田地,但得让那些田地先荒五六年,且,最好用新土种茶,把旧土剔除。
与老周一样,老林也面临着极高的人工成本,一斤茶叶的成本大概比常规茶高出百分之三四十。茶园用的农家肥是从内蒙古买来的,而到采茶季节,每天至少有五六十号人在茶园工作,技术工人一天的工钱高的可达三四百元,有些甚至要五百元。茶园厂房固定住着十几号工人,负责日常打理茶园,“不管当天有没有活要干,都要发工资。”
老林说,这些年压力大,头发都半白了,但做茶园,要有钱有胆,有股冲劲,才能坚持。他觉得,国内茶叶农残检测要达到他现在使用的标准,可能要再过10多年,得有耐心等,但,到那时候,“我早就是老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