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云霄县县城及周边农村,与开漳圣王有关的庙宇共有一百余座之多,分布于云霄全境。同时,云霄还有大量与开漳历史有关的遗迹,主要位于云霄县城以北五公里的漳州最早的州治所在地——西林古城和它所在的火田镇。
[将军山陈政墓园]
陈政是陈元光的父亲,也是他带领陈元光来到闽南,陈元光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建立了平蛮开漳的丰功伟业,所以,陈政被称为“开漳始祖”。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在云霄,普遍认为将军山得名自归德将军陈政,因为他的墓冢就在将军山东麓。
将军山在云霄县城西边修竹里,从城区沿着陈政路向西行驶,轮廓简洁独特的将军山就在正前方。山脚下是将军山公园,巍峨的门楼后有一个人工湖,名为“龙湖”,湖光与周围的山色相映衬,不失为一道美景。“龙湖”其实也正是陈元光的名号,湖边伫立着陈政、陈元光父子戎装巨像,旁边有一座云霄开漳历史纪念馆。再往前走,在道边看到陈政和夫人的神道碑,另一侧的石碑刻着“陈政墓园”。墓园是依托陈政墓于当代新修,颇有气势。一道道牌坊、道亭,道两侧树立着各种与开漳历史有关的石碑,包括陈氏给朝廷的奏章,皇帝的诏书、敕令等。周围草木丰茂,鸟语花香,本地人也很爱在这里休闲玩乐,特别是羽毛球爱好者们已经将神道开发为球场,百米的神道,数十对球手在挥拍,一派安居乐业景象。神道尽头就是陈政夫妇墓,墓冢前有一座享亭,亭前左右两侧安放石羊、石马和八棱华表柱各一对,石刻工艺精细,带有风化痕迹,想必是十分古老的文物。享亭的性质其实已经是一座庙,燃着香火,供奉陈政夫妇。有人在亭中烧香掷筊,原来是打算挖井,来问凶吉。穿过享亭,一小段台阶之上就是陈政夫妇的墓冢,墓冢前两侧立着一文一武两个石人,站在墓前四下环顾,赞叹此处真是上好的风水。难怪有传说,说由于修竹里的环境透出“王气”,所以陈元光曾不得不将父墓迁走,以避“造反”的嫌疑,后来才迁回来。
[威惠庙]
云霄的开漳圣王庙宇中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县城里的威惠庙。史志上说,此庙位于云霄县城西门之外,在今天的享堂村,由于县城城区扩大,现在的享堂村其实已经是城中之村,从五板桥长途汽车站打摩的过去,只需不到十分钟。
据说云霄威惠庙始建于唐代,其原址已经不可考,现存的这一座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历代都有重修。据庙中解签的张伯介绍,该庙的主体建筑曾被旁边一棵倒塌的大榕树压垮,1979年,享堂村对它进行了重建。一直到现在,这座庙也是由享堂村管理。在1979年的政治气氛和经济条件下,以村庄之力对庙宇进行大修,足见民众对开漳圣王信仰之虔诚。
威惠庙的格局并不算恢弘,整体占地约1500平米左右,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约400多平米。庙前方是一块空场,与闽南大多数庙宇不同,空场上并没有戏台,而是一块照壁与庙门相对,照壁上以剪瓷浮雕塑有一只四蹄隐于云雾中的麒麟。威惠庙里镌刻着大量的楹联,主要都是称颂开漳圣王的功绩,而位于庙门两侧的两句写道:“辟草披荆历尽关津劳剑履,建邦启土肇基文物在云霄。”上联称颂陈氏功绩,下联则是说云霄在这段历史中的地位。
虽然这是一座献给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但是庙中供奉的神明却远不止他一个,而是热热闹闹满满一屋子神明。坐在大殿正中的,是开漳圣王和妻子种氏的神像。在他们右侧的神龛中,供奉的是陈元光的祖母魏敬,她因为以古稀高龄率军增援陈政而被尊奉,神龛上的匾额写着“女中豪杰”。另一侧的神龛中供奉的是陈元光的二女儿陈怀玉,相传她自幼随父征战,陈元光阵亡时,年仅八岁的她表现出极大的悲痛,“昼夜号泣,行道为之流涕”,十五岁时试图为父报仇,未能成功却身死沙场,死后被朝廷追赠“柔懿夫人”,漳州人俗称“玉二妈”,被认为能保佑出征和航海。庙中还供奉陈元光的儿子陈珦,他不仅随父征战,更在陈元光战死后代为漳州刺史,进一步肃清原住民武装抵抗力量,治理漳州20余年。除了陈元光的家庭成员,大殿两侧还供有以文韬武略辅佐陈元光“平蛮”和开发漳州的名臣良将——辅顺将军马仁和宣威将军许天正。
[华庙]
威惠庙这种来自陈元光家族和阵营的历史人物济济一堂共享祭祀的景观,同样出现在其他的与开漳圣王有关的庙宇中,比如位于莆美镇阳下村和中柱村之间田野中的云霄华庙,只不过许天正将军在这儿被换成了陈元光的军师李伯瑶。但华庙主祀的对象不是陈元光,而是其祖母魏妈,但由于陈元光的地位更高,他的神位还是被安放在大殿正中。
华庙气度不凡。庙的四周是开阔的稻田,播下不久的秧苗一片嫩绿,远处群山连绵,如同水墨画卷。华庙划分着阳下和中柱两村的地界,庙前大埕两侧的围墙上分别有一道门,连通两村。两村人员来往,路过庙前开阔的大埕,为通透的院墙之后的绿野和青山所衬托,别有美感。我向坐在一棵扶桑树下的村民赞叹这里环境优越,他说:“开玩笑!东山十八景都比不上这里一处瓦景!”抬头看瓦,屋顶上的剪瓷雕塑,的确华丽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云霄华庙庙名的匾额落款是“孙文”,这是孙中山在民国初年应总统府顾问、云霄人方圣徵的请求所题写。华庙也曾是创立于云霄的天地会反清活动的据点之一,1911年,反清起义军首领杨青山来到云霄,以华庙为据点,与本地志士一同响应武昌起义,率众攻打县城。
[高溪庙]
开漳圣王与天地会的邂逅并不只出现在华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反清为目标的天地会就诞生在云霄郊外一座主祀马仁的庙里。马仁是陈元光军中的元帅,这座庙一般叫“高溪庙”,但本地人叫它“元帅庙”,就在云霄县城以东约十公里,更靠近漳江入海口的东厦镇溪塘村以北。
沿201省道向东行驶,左侧的一条上山小道上树着一块牌楼,写着“天地会创始地高溪庙”。沿路向上数百米,就见到体量并不大的高溪庙。站在庙前红砖铺地的空场上,四下开阔高爽,庙的歇山式屋顶矮矮的,上面五彩剪瓷的三国人物鳞次栉比,挤满了整条屋脊,造型丰富而生动,如同一个木偶戏班陈列出所有的人偶和道具。庙背后高墩上一小片茂盛的树林衬托着前面的建筑,呈现出一种格局之美。庙内空间低矮,天井十分小,但是十余座神像装扮鲜艳、神态饱满,香炉里一线香烟袅袅飘移,让屋子里充满了既古朴、凝重,又不乏灵动的气氛。
与华庙一样,虽然主祀马仁,但由于陈元光无可取代的地位,他和夫人、女儿陈怀玉的神像被供奉在正中,马仁神像被供奉在右侧,军师李伯瑶在左侧与马仁对望。再靠前还供着一红一绿顺风耳和千里眼两位从神,谛听与探看的形象十分生动。虽然马仁在庙内格局中屈居次席,但本地的庙会风俗却体现着他的中心地位——每年九月上旬连续十日,溪塘村附近的十个村社都要来元帅庙请马仁神像前去巡境,期间村中演戏、宴饮,如此在十个村社中轮流,直至十日后返回。这是附近这十个村社每年最热闹的庙会活动。
除了魏妈和马仁有专庙祀奉,陈怀玉在云霄位于漳江入海口的列屿镇山前村也有柔懿夫人庙专门祀奉。这种对开漳圣王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女性家庭成员)和部下的崇拜,构成了开漳圣王信仰中一个动人的特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绩、品行、人格魅力并没有被陈元光的光环所遮盖,而是充分地为民众所认识、景仰和追随。
值得一提的是:庙西侧的护庑中供奉着天地会创始人“提喜和尚”郑开的神像,墙上陈列有洪门五祖的谱系和画像。陈元光与天地会,两股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挑战的汉族势力在高溪庙的相逢,应该并非只是偶然。
位于县城内实验小学西侧王府街巷子里的燕翼宫,是云霄惟一一座与陈元光生前经历有关的开漳圣王庙,因为陈元光在建立漳州之后受皇帝赐建此宅,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元朝时,燕翼宫被元军放火烧毁,明朝重修,并被转换为开漳圣王庙,人称“开漳祖庙”。
因为去年刚重修完毕,这座祖庙的外观簇新。燕翼宫命运多舛,从明朝重建以来,历代对它都有翻修,修了又倒,倒了又修。民国时期,庙被用作元甫小学的校舍,上世纪五十年代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它又被用作贮存收缴粮食的粮仓,招来很多白蚁。文革破四旧,主体建筑前方的天院被彻底拆除,盖了宿舍楼,前殿也被严重破坏。好在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奔走,2009年,在云霄县文物保护协会燕翼宫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海内外广大开漳圣王信众慷慨捐资,历经四年,终于在2013年春完成了对燕翼宫的翻修。此次翻修重建了天院,在修复前殿的过程中将因文革破坏而散落的文物构建恢复原位。
燕翼宫的规模已经小于当初初建时,其证据是一口原本属于燕翼宫的“王府井”已经落在如今的院墙之外,但是整座建筑仍然十分轩敞,面开五间,进深三间,前面一个大天院,前殿与大殿之间的天井也十分宽敞。这些都让燕翼宫成为理想的集会地点,尽管刚落成不久,这里已经举办过多次公祭。此外,以传统民俗为基础的新民俗,也在依托新落成的燕翼宫而产生。
按云霄的传统,每年与开漳圣王有关最隆重的庙会发生在元宵节(闽南亦称“上元节”),称作“走王”。《云霄厅志·岁时》记载:“上元迎威惠王,备仪仗鼓吹灯采巡行乡社,乡社各备牲醴品物致祭祈福,其宿宵之处演剧娱神。”每个乡里村社都会有各自的“走王”活动,抬开漳圣王神像巡游社区边界,一如当年陈将军视察前线。农村的“走王”,是将神像迎入专门搭建的“王棚”观灯;云霄县城的“走王”,是十三日将神像从威惠庙抬出,十四日夜宿燕翼宫,供信众祭拜,演戏娱神,至次日返回威惠庙。在此期间,“点花灯”的民俗也同期上演:“元夕自十二日放灯到十六夜止,神祠家庙多张灯,剪采为花,备极工巧”。燕翼宫在这一民俗中的特殊之处是:县城陈氏宗族新婚和新生男孩的家庭都要在燕翼宫挂上自家精心准备的灯笼,有新生男孩的家庭将孩子的名字悬挂于灯上。于是在元宵期间,燕翼宫中既有对开漳圣王的膜拜,又有花灯游赏,好不热闹。2013年元宵节,在云霄已经中断数十年的点花灯民俗再次举行,点花灯的资格限制被放宽,一方面不再仅是陈姓,当年跟随陈元光南下的87姓中原府兵后人都可参加;另一方面,也不再论生男生女,而且只要子女还在儿童阶段的都能来点。
漳州成立后最早的衙门设在云霄县城以北五公里,今天火田镇的西林村,在移到今天漳浦县城李澳川之前,漳州郡衙在西林运行了30余年。从云霄县城到西林,一路都是沿着漳江的右岸溯流而上。进入西林的地标,是位于路左侧、面朝漳江的五通庙。庙内供奉的格局十分特殊——前殿是一大间,没有天井,正中供奉一男一女两座神像,靠后墙,是一排五座男性神像。原来,前面两座是西汉名将周亚夫与夫人。周亚夫的神格被称作“广平尊王”,他的主要功绩是平定了西汉初年七个诸侯掀起的“七国之乱”。相传这里的周亚夫崇拜,乃是陈政率军南下时以携带中原周亚夫庙宇的香灰的形式带来,期待能征善战的广平尊王保佑和激励唐军平“蛮”。后面的五座神像,是五通神,也叫“五显大帝”,是元代加入合祀的,与广平尊王没有关系。
在庙背后的村里,询问村人加仔细辨别,就找到了陈元光点将台。它是三合土夯筑的一个土墩,据说土墩上原本有建筑,现在只存一道断墙。土墩早已被草木占领,站在其上眺望村外大片田野,可聊以想象当年陈将军检阅军队的情形。村中还存有古城当年的城门瓮、水门、军营巷、粮仓和府衙遗址,历经千年,虽然销蚀于烟火阡陌,遗迹却仍然依稀可辨,供人缅怀当年肇基启土、开创漳州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