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于泉州拉开帷幕,一出以地域为背景、以文化为特色的好戏登台开唱。时隔三年,2013年6月,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泉州再次迎来这一盛事。
闽南文化节涵盖了历史、人物、方言、戏曲、民间信仰、艺术、美食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闽风闽俗的展示和传播,唤醒并增强闽南人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向世人展示“爱拼才会赢”、“输人不输阵”的闽南文化精神,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相互了解、融洽感情的载体,不仅在闽台两地引起强烈反响,也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以更加绚丽夺目的姿态吸引世人目光。6月中旬,泉州市精心策划的开幕式暨《闽南风 四海情》文艺晚会历经数月彩排,即将与广大市民及海内外游客见面。为了促进闽南籍同胞的交流和对闽南文化的深入研究,此次闽南文化节期间,还将正式成立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举行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揭牌仪式。同时,召开闽南文化论坛,就闽南文化的历史、现状及保护措施多方探讨,邀请世界华文媒体赴泉州进行深度文化采风。
届时,来泉州游玩的朋友可以多重感官充分领略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精品剧目展演、“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还有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这些古韵悠长的演出、展览及活动定会给你一趟原汁原味的闽南行。
此外,在“海峡论坛”召开期间,泉州市还将主办“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会(云林县)”、“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四项活动,期待四方友朋的来临。
忆古,“五南文化”成就泉州特色
在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张锡坤眼里,泉州的闽南文化有一条丰富的脉系,他将其概括为“五南文化”,即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和南派工艺。
南音(泉州弦管)与南戏骨肉不可分离,作为泉州文化精彩与杰出的代表,南音与南戏当中的梨园戏、高甲戏在2009年一起被列入泉州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还在2009年10月1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戏除却梨园戏、高甲戏外,还包括打城戏、木偶戏。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活灵活现的提线木偶戏了,它也被视为福建最早的戏曲。
此次闽南文化节上,尤为令人关注的是南少林,相比起南音、南戏,它就像是位隐匿深山的高僧,久闻盛名却难以见其真颜。其实,早在晋代至唐代,泉州南少林武术就已经相当发达,并大盛于两宋。而今流传下来的拳种有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拳等,正是“南拳北腿”一说的印证。明清以后,南少林的拳法传播到港澳台乃至东亚、东南亚。至今这项中国功夫仍在延续它的魅力,泉州的家长们争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习,南少林的强身健体之道有了新的生命力。
若说起南建筑和南派工艺,惠安石雕当是将二者精华合二为一的代表。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惠安石雕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雕塑界有“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一说。游客不仅可以从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的门廊、屋檐等细节之处领略它的巧夺天工,还可以在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南京中山陵上发现它的传统技艺,它甚至像敢闯敢拼的泉州人一样,远渡重洋,在日本鉴真纪念堂留下痕迹。
思今,闽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伟大的文化来自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只有在生生不息的传递中,它才能继续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这也是世界各地在保护、传承原有文化时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泉州人对此有着同样的担忧,正是这种担忧促使泉州人反复不断地思考,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泉州人,甚至80后、90后年轻人,都加入到这个阵营当中,为泉州的闽南文化传递薪火。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示范园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实验区除了泉州以外还包括漳州、厦门,主要保护闽南方言文学、民间音乐、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等十个项目。在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泉州华侨博物馆、泉州南音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惠安女民俗服饰陈列馆、锦绣庄木偶艺术及其它专题性博物馆、纪念馆等,都属于它的实验区示范点。
泉州人还自动自发地通过大众化手段,以更加有趣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传统的闽南文化。比如,著名画家蔡永辉先生创作的闽南文化系列漫画《惠女阿芳》在《石狮日报》每周连载,地道的方言结合日常的生活背景让本地人看了喜不自禁,也将不了解闽南文化的人引入了这方世界。华光职业学院师生的想法则更加大胆,用一出3D纸偶动画《洛阳桥传奇》给大家重新讲起了洛阳桥的故事,刚一上传到网络,便引起了热烈反响。
搜索微博,你还可以发现“闽南语正字促进会”、“闽南建筑同好会”、“Hello泉州——固执的传承者”等等这样一批热爱泉州本土文化的青年人团体,他们的活跃度不可小瞧。最近,泉州旧馆驿青年客栈正在酝酿一场高甲戏演出,演员全部是年轻人,表演模式也力图创新,这正是他们为传承闽南文化所做的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