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坦
为贯彻新课程精神,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着力推行“朴实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教与学的结合以及学生自主性的开发,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需要关注。如何才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教与学结合的新范式,促成教学一体化,笔者试从高考历史复习学生备考角度进行思考和尝试。
一、思考与筹划
高考一轮复习中,教师多以带领学生梳理课本,掌握基干知识,构建体系脉络为主。虽紧扣教材,却不同于新课,主要强化知识点,查缺补漏,适当拓展延伸。由于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态度、基础、能力已形成不同层次,势必减弱复习的针对性。事实上,能够自觉融入课堂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甚至眼高手低,一知半解,平时问题没有,考试漏洞百出,理解不清,记忆不牢,缺乏必要的归纳整理,教与学的效果自然都要打折扣。
上述现象,不是个别班级、个别学校,也不是个别学科,而是较为普遍地存在于现行高考复习中。集体的力量相对个人要大得多,我们可否建立起一套更多同学参与,教师积极引导,全体同学受益的复习备考机制,并以此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平台,形成教与学的更多结合,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便于调整教学计划。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以班级为单位,组建了历史复习备考小组。
备考小组由课代表及数次历史检测平均成绩较好的3至5名同学共同组成,实行课代表负责制。针对阶段复习,在阶段检测前,从学生角度预制试卷。题目主要来源于平时练习、测试中的例题、难题、易错题,可以是原题,也可以调整变换,面向全班同学征集,广泛参与。备考小组收集筛选后,交由教师审阅。然后制成试卷,全班同学集中训练,教师及时批改讲解,直击问题,加强指导,计划于考试前完成所有备考工作。
二、动员与实践
为了保证复习备考措施顺利实施,笔者对全体同学做了详细说明和动员,要求大家踊跃参与,为了获取有效信息,笔者特别选择了实验班(19班)和平行班(25班)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分别进行。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好,学习态度端正,主动意识强,成绩优秀,平行班与实验班相比在以上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实验班(19班)实践记录:
1.由张贵全、赵鸿杰、韦罗成组成历史复习备考小组,三位同学历史成绩优秀,担任班干,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
2.备考小组针对本学期第二阶段复习内容,在阶段检测前一周起向全班同学征集平时练习、测试中的例题、难题、易错题,然后进行集中筛选,按照知识结构编排,制成试卷。此过程用去三天。
3.备考小组在阶段检测前三天将试卷交由笔者审阅,同时全班同学限时训练。笔者选取部分试卷当天批阅,并在阶段检测前两天进行讲解。
平行班(25班)实践记录:
1.由蒋可、孙尧翀、卢宜、吴方晓雪、计弘宇、许静组成历史复习备考小组,六位同学历史成绩较好,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
2.备考小组针对本学期第二阶段复习内容,在阶段检测前一周起向全班同学征集平时练习、测试中的例题、难题、易错题,两天后仅有个别同学向备考小组供题,题量达不到制卷要求。为完成此次复习备考,小组成员决定分配任务,每人负责一单元或两至三节,尽快搜集。然后进行集中组合,按照知识结构编排,制成试卷。此过程用去四天。
3.备考小组在阶段检测前两天将试卷交由笔者审阅,同时全班同学限时训练。笔者选取部分试卷当天批阅,并在阶段检测前一天进行讲解。
三、反馈与反思
阶段检测后,统览两个班的历史成绩,相比前次考试,实验班(19班)和平行班(25班)分别在保优分和有效分上有一定提升,但幅度均不大。笔者认为:1.复习备考措施初步试行,更多同学没有全面接受,其积极性、主动性还未调动起来,参与度不够,缺乏优秀题源。2.备考小组由学生组成,使其在筛选题目、编制试卷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教师与备考小组的沟通联系不够。4.备考效率不高,进程拖沓,仓促调整。5.与学习态度、基础、能力有关,实验班相对好于平行班。
随后,笔者分别与两个班的备考小组成员进行了座谈,主要围绕:①历史复习备考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②怎样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性?③制卷过程中,备考小组成员应如何协作?④教师还可在哪些环节加强指导?⑤如何提高备考效率?同学们认真总结,详细阐述,形成讨论。
19班韦罗成同学:首先,备考措施很好,能较充分调动大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刚开始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重要的是在克服中坚持下去,不断调整。其次,备考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加强指导,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学生制卷后,教师的审题很重要,要避免出现错题、偏题。
19班赵鸿杰同学:制卷周期不宜过长,不能影响其他学科复习。控制审题人数,师生多交流,做好保密工作。编制试卷时,注意条理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提高测试、批改和讲解的时效性。
综上,历史复习备考措施具有可行性,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备考模式也将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更新、细化,不断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