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思考

2013-04-29 10:16:38钱晓春
现代商贸工业 2013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

钱晓春

摘 要: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其中给安庆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就是向东融合,向西开放,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现代化的历史名城,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试图从分析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入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 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聚集;主导特色产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4502

安庆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现辖7县1市3区,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620万。它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中天城市,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它东与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接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合肥市的庐江县和六安市。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其中给安庆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就是向东融合,向西开放,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现代化的历史名城,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天然的地理优势与国家政策的共振给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文试图从分析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入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1 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制约因素

1.1 要素聚散的功能不强

2002年以来,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00多亿元,着力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公路方面: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上海至成都(沪蓉高速)、济南至广州(济广高速)、北京至台北(京台高速)、合肥至安庆(合安高速)四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安庆市区与县(市)、各县(市)之间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县乡之间基本实现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水运方面:安庆境内拥有长江黄金水道247公里,共有码头173座,泊位21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3864万吨。航空方面:2006年安庆市与海南航空集团公司合作,开通北京、广州、上海3条航线。旅客年输送量由2008年的1.7万人次增涨到2012年的8万人次。铁路方面:2012年铁路年客运总量64万多人次,年货运量1400多万吨,此外还有安庆石化管道运输。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交通的大发展让安庆以更加开放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也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与区域性中心城市所要求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相距甚远。多年来安庆交通通道密而不畅,而且一直没有快速通往主流经济圈的交通运输网络,制约了安庆的外向联系,影响了安庆的快速发展。在航运主导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安庆是个大码头,所以安庆做过178年省会,曾经是安徽省第一大城市。到了公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安庆的发展就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了,安庆的第一条高速2005年才通车,还是省内高速(合安高速),一直盘踞省内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位次在1989年让位合肥,成为老二。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铁路和航空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十分重视铁路和航空港建设。铁路和航空港在安庆可以说只有运输形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非常有限。终于在2008年老二的位置又让位给已经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现代港口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的芜湖市,成了名符其实的“小三”。

1.2 功能区紊乱、产业聚集缓慢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心。目前安庆境内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7个省级开发区和大大小小各类工业集中区,承接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财政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以行政区为单元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宜城板块产业层次还处在一个与县域经济相互竞争的状态,这样就更加助长了市、县之间产业趋同和招商引资中的过度竞争,限制了区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县之间就不能形成一个互动发展的局面。园区内产业混杂,园区间产业同质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影响到产业聚集效果,也会对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障碍。仅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市区有基地,枞阳、桐城、怀宁也有不少,其它各县多少都有一点。

1.3 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

2012年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12中国企业500强名单,12家安徽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之列,数量居中部六省第二。铜陵有铜陵有色金属集团(111位);马鞍山有马钢集团(115位);芜湖有海螺集团(147位)、奇瑞汽车(228位);合肥有徽商集团(180位)、江淮汽车(249位)、合肥百大集团(308位)、安徽国贸集团(384位)、安徽建工集团(396位);安庆一个没有。2012年重点监控前十位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产值426.0亿元,同比下降8.4%。除安庆石化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外,没有一家企业总产值过30亿元。核心企业竞争力不强略见一斑。主导产业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进程缓慢,是制约安庆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见表1。

2 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路径分析

2.1 完善支撑条件,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要素的能力

枢纽型、网络化的交通设施体系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铁路和航空港是安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首先,着力把安庆打造成全国重要铁路节点城市。建成宁安城际铁路(安庆段),力争开工建设阜阳至景德镇铁路(安庆段)、合安城际铁路(安庆段)、合九铁路(安庆段)电气化改造、安庆至天柱山轻轨等,基本形成“三横两纵”跨区域铁路快速干线通道。其次,巩固公路交通枢纽地位。建成济广高速(安庆段)、岳武高速(安庆段)、济祁高速(安庆段),建设北沿江高速(安庆段),形成“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改造、升级、加密境内国省道干线公路,重点推进一级公路建设。第三,加快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按照“一主”(以中心港区为主)、“两翼”(以枞阳港区和宿松、望江港区为两翼)、“三大中心”(以东城区港口物流中心、老城区水上旅游客运中心、古皖河临港农产品加工中心为三大中心)、“四大港区”(以中心港区、枞阳港区、望江港区、宿松港区为四大港区)的总体布局,将安庆港建设成为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集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地区性中心枢纽港口。第四;加强安庆空港建设。完善天柱山机场通航条件,力争开工建设新机场。最终形成贯通南北、联结东西、内通外畅的立体交通网络。

2.2 增强产业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芜湖的快速发展与它的主导特色产业崛起密不可分,2012年芜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家用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9.2%。高新技术企业由2008年的145家增加到34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7.6%提高到28.2%。反观安庆的两大龙头企业石化与华茂一直受制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成长艰难,去年更是双双滑落。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是令人担忧,全年累计完成现价产值186.66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现价产值比重达到8.95%,比上一年只增长0.5个百分点,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大体相当到去年相差近600亿。怎样才能做大做强化工、纺织两大支柱?在全国甚至是全球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是我们现在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安庆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来解决我们前进中的问题。全方位审视和把握自身现有的工业、文化等特色优势,跳出安庆看安庆、跳出安徽看安庆;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机遇,真正把政策用足用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给安庆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我们不能囿于这个规划,要积极引进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引领安庆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3 抢抓城镇化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安庆的空间布局

去年以来,李克强同志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何实现城市和农村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将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新视角制订了安庆市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体系,支持桐城深度融入合肥经济圈,宿松建设三省交界新兴工贸城市,推进怀宁、枞阳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动潜山建设新型旅游休闲城市,力争早日“撤县建市”,望江打造滨江产业新城,岳西和太湖依托特质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桐城、怀宁、枞阳为卫城,其它县城为支点的城镇集群。在区域内形成高度一体化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在财税体制与土地集约使用方面寻求突破,形成有效合理的调节机制,实现共生多赢。科学编制安庆市总体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向特色园区聚集,避免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实现产业转移与集群发展结合,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安庆市政府工作报告[Z].2013.

[2]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Z].2013.

[3]安庆市城市发展规划(20102030)[Z].2010.

猜你喜欢
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上海建材(2022年3期)2022-11-04 02:25:30
家乡的城镇化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农家书屋(2016年9期)2016-05-14 03:43:36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不能搞让农民拔根的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 12:38:55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须走出三个误区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