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一鸣 蔡晓辉
摘 要: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对政治经济学做研究的,在那个年代社会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相对落后,所以在那种背景之下进行的研究随着时代发展到今天,理论会存在一些局限性,经济学走到今天也是一直不断地完善着自己。从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做一些修正。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平均利润;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59-02
马克思因为受时代的约束,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多是从体力劳动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而且随着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虽然他所说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依然存在,但是他当时所认为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今天看来可能区别也不大了。所以我们今天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研究的时候要结合时代特征才能不断完善它。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应该是按照反方向变化的,而本文的观点是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应该是按照相同方向变化的。原因是如果把c看作不变资本,v看作可变资本,那么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v,v是可变资本,是活的劳动力,是人,但是马克思所处年代的劳动力跟我们当今所处年代的劳动力有很大的不同。现代人的整体知识水平大大提高了,科技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跟人之间的能力差距也变大了,脑力劳动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了。马克思所考察的主要在于体力劳动上,他指的v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量上,而今天v的区别体现在质上,体现在脑力劳动上。所以在c:v的公式中未必v的数值越大,利润率就越大,我们不妨从相反的方向去研究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传统政治经济学明确指出资本部门的竞争是利润平均化的根本原因。这种竞争包括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同一部门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排挤部门内部其他对手,这就形成了部门内部的竞争,他们依靠改进生产技术,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则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追逐剩余价值,把资本投向更容易或者更有利于获得剩余价值的地方,这样就会将资本流向别的部门,于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家的唯一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等量资本应获取等量利润规律的驱使下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可以说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催化剂,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导火索,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部门之间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利润平均化。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正确的,但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从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相反的方向变化这一观点出发,故对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部门之间竞争中对资本转移流向的影响,以及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平均利润和原来各生产部门剩余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表述不够严谨,故本文将做如下修正:
一、资本有机构成对资本转移流向的实际影响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反比,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导致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不同。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本部门之间的竞争就发生了,资本开始在部门间流动使得原本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获得大量资本,由于资本的转移产量跟着提高,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市场供求关系,商品价格因供过于求而下降,此生产部门的利润和利润率下降。但是原来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走使得生产规模缩小,产品供应量减少,产品数量供不应求,也打破供求平衡使得价格上涨,于是利润和利润率就上升了。这种资本的转移不是一次性的,它类似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反复多次的转移才使得利润率水平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价值,因此利润的数量可以不同,但利润率的高低必须相等。
我们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如果按照相同方向变化,那么资本的转移方向就会跟传统政治经济学相反,资本就应该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向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转移。利润平均化过程中资本转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转移,这里是跟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致的,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我们如果做出这样的修改,资本有机构成在利润平均化过程中资本的流动方向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
从现实经济生活实际出发,如果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说法,资本是从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转移的,那么很显然,可以把所有单个的可变资本所组成的v看作是天然无差异的,这样在考察c:v这个公式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对于不同的资本家,只要满足c:v在数量关系上相等就可以得出结论,不需要考虑等量的v的质是否相等。但是如果是资本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生产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转移,则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这样的资本转移将比上一种情况复杂得多。影响经济体运转的因素很多,可以说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任意一个因素发生改变都会引起经济结果的不同。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手段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到一起,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多考虑一些因素进来,就好像上述推论一样,我们不能仅仅考虑v在数量方面的因素,更要考虑到当下它在质的方面的因素,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情况。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实际影响
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相比,我们也同意资本投放在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的数量越多,平均利润率也就越高,不同的到底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高,还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从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按相同方向变化这一观点出发得出的是: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率高低的真实影响是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投放的资本数量比较多,则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也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多,则平均利润率相应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投资数量按相同方向变化,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生产部门的投资数量按相反方向变化,这才是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高低的真实影响。
试想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还有谁会去改进技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呢?当然,传统政治经济学可以通过超额剩余价值这一理论,说个别资本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却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于是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不会丧失改进技术的动力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造成整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看似有理却也不然。试问,如果凭借技术水平落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就能够很轻易地获得比其他生产部门更多的利润,谁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带动整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呢?以牺牲整个生产部门的高利润为代价,去换取暂时超额剩余价值值得吗?不要以资本家唯利是图做辩解,资本家的账算得比谁都清。部门内部竞争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利益,部门之间相比较而获得超额利润难道就不是利益吗?既然都是利益,自然是两利相权取其重。非舍弃一头不可时,自然是哪头利益大就保留哪一头。一方面需要投资改进技术,另一方面坐享其成不费分文;一方面率先创新须冒风险,另一方面因循守旧四平八稳。简单地说就是两方面都能赚钱,但其中难易大相径庭。是舍难取易还是舍易取难,资本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不是明摆着吗。通过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带动整个生产部门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只能是在整个部门技术水平提高后,或者是与原来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生产部门相比缩小利润率的差距和降低技术落后程度;或者是原来就比其他部门技术水平进步,利润率高,现在资本有机构成比过去更高从而利润也更高的情况下方能成为现实。列宁曾论证资本输出不用改进技术便可带来丰厚的海外利润,因此会减弱资本改进技术的动力而产生腐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吗。资本之所以要改进技术,从部门之间看,技术水平越高利润率越高,从部门内部看,谁动手越早利润率越高。这样的解释难道不比单纯冲着超额剩余价值角度去理解更令人信服吗?
三、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数量关系的实际影响
由于利润的平均化,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自己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已经不再相等,传统政治经济学指出平均利润与各生产部门原来的剩余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大致有三种状况:(1)原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原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等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3)原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
与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平均利润与各生产部门原来的剩余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相比,我们的观点是:(1)原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原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等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3)原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
利润平均化过程中部分剩余价值从技术较高的部门转移到技术较低的部门比较符合实际,逻辑上也容易被人接受。当今世界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界,占领科技制高点,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理念就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技术赢取高利润是长期的、稳定的主流趋势。只有提高人的能力才能使技术提高,这样原本较多的v可以减少,但是创造出来的价值因为技术的提高也不会减少,也与现实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荣兆梓,等.政治经济教程新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1-138.
[2]蔡晓辉.对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8,(3).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