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
摘 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只要树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遵循操作规程,就一定能做到安全实验。
关键词:化学实验;安全实验
1 概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如毒性、腐蚀性、爆炸性等不安全因素,实验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俗话说:“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常见的实验安全事故案例
2.1 违反操作规定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检验其纯度。如: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如果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容器的瓶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子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这是因为违反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装锌粒后,反应容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就可能发生爆炸。
2.2 药品过量或不纯发生危险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钠与水反应很剧烈,但量少时并无危险。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通常取一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且要选用敞口较大的烧杯作反应容器,不能放在像小试管等敞口较小的容器里反应,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药品中混入杂质,也可能发生意外。如: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
2.3 制取气体时实验装置不畅通
实验制取气体时,一定要保证实验仪器装置畅通,导管不得堵塞,否则会因气体无法排出而发生爆炸事故。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的导管口处的棉花如放得太多又塞得太紧,加热后产生的氧气排不出去,试管内气压增大而把塞子冲飞,棉花随着氧气流冲出并燃烧,从而发生意外事故。
2.4 使用标签模糊或脱落未经鉴定的试剂
凡标签模糊或脱落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实验室里许多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由于标签模糊或脱落,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就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2.5 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涉及到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或氢气、甲烷、乙烯等可燃性气体的实验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聚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3 如何做到安全实验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安全教育,是安全实验的前提
引起实验事故的原因有多种,许多实验事故都是由于学生实验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并未落到实处所造成的。因此,提高学生对实验安全的思想认识,把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安全实验的重要前提。
3.2 认真训练实验基本操作,是安全实验的关键
任何一个复杂的实验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基本操作所组成,所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也应注意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面的安全知识,如:将玻璃管插入橡胶管或橡胶塞时应先将玻璃管用水润湿,然后以旋转的方式缓缓插入;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切不可用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加热盛有液体药品的试管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对烧杯、烧瓶、锥形瓶等加热时,应在仪器底部垫上石棉网;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扇动气体,使其飘入鼻孔,切不可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等等,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是保证实验安全的重要方面。
3.3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安全实验的保证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确保化学实验安全进行的保障。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可以制定一些实验操作细则,如:认真听课,牢记每次实验的注意事项;取用化学试剂必须小心,使用腐蚀性、有毒、易燃、易爆试剂之前,必须仔细阅读相关安全说明;做实验期间必须穿长袖、过膝的衣裤,长发必须扎短或藏于帽内,不准穿拖鞋;禁止在实验室内吃食品、喝水、咀嚼口香糖,实验后,必须洗手;在实验室里不允许嬉闹、高声喧哗,也不允许佩带耳机做实验;实验后要将仪器清洗干净、实验台面整理干净、药品摆放整齐,关好水、电、气开关和做好清洁卫生,方可离开实验室等等。对这些细则的遵守,实行严格监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4 懂得预防及事故处理的知识,是安全实验的必备
化学实验经常要接触到易燃物质、强氧化剂和有毒物质,治理不善或操作失误,很容易引起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所以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加强预防。如:一切瓶装试剂都要有标签,剧毒药品必须专柜加锁存放;严禁口尝试剂,严禁直接用鼻子对着瓶口吸气;切割后的玻璃管或玻璃棒截断面,使用前一定要熔烧圆滑;取用遇水要发热、易燃和强腐蚀性固体药品。实验室内还应常备一个急救箱,里面放常用的急救药品。另外,还要懂得一般的救护措施,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可进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魏志杰.化学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J].读与写杂志,2007(11),NO.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