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帆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政党政治的不断发展,政党软实力越发成为各个国家政党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维护、发展方面强调的重点之一。强化政党软实力,使政党的文化力、政党组织的包容力和亲和力、党际影响力等得到提升是维持政党的生命力、激发政党的实践力和创新力的关键。通过对英国“第三条道路”理论利弊的分析,指出当今世界我国政党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强化我国政党软实力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英国;“第三条道路”理论;软实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11-02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党际关系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局,政党间的较量更加倾向于“软实力”的较量,而非传统硬实力的较量。而现如今,这种党际间软实力的较量趋势越发凸显。因此,政党“软实力”的问题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中,英国的“第三条道路”理论成为笔者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并尝试总结英国历史上在政党软实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加强我党的软实力提供现实依据。
一、政党软实力的基本内容
软实力(Soft Power)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它代表一种能力,即不通过“威逼”或者“利诱”,而是通过“吸引”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1]。需要注意的是,“软实力”和“巧实力”(Smart Power)①的概念有些相似,但两者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研究时要注意区分。政党“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研究政党软实力的基本内容,首先要弄清其概念和内涵。
政党软实力和政党硬实力是相对的概念,政党硬实力主要体现在一个政党的党员数量、组织架构、筹款渠道、硬件设施等方面,政党间的较量大都集中在此。政党软实力应该是由其政党的内在吸引力和其自身特有的魅力所共同构成的,是一个政党对其他政党潜在的影响力,其实,对这种影响力的准确界定是有些困难的,在研究它之前,可以把它的概念具体化。软实力的内容实际上包括很多方面,在此,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为:第一,政党的文化力;第二,政党组织的包容力和亲和力;第三,党际影响力。本文提到的“政党软实力”也主要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英国“第三条道路”理论和政党软实力的建设
提到政党软实力,英国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发源地,是我们研究政党软实力建设的典型国家。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理论的提出,更是给政党软实力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尽管此理论在实践道路上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之路,其理论在政党的历史进程中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没有价值和意义,不可否认其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给予的正面能量,也为现今政治道路的发展构建了思想和理论的框架。通过分析“第三条道路”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政党在建设软实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在增强政党文化力建设方面的实践
政党软实力的第一个内容是政党的文化力。加强政党软实力,首先要加强政党文化的吸引力。众所周知,19世纪英国的硬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但现今的硬实力已经不如往昔,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更加注重由历史、文化、思想等组成的软实力的影响与作用,以突出英国的政党文化特色,它无需耗费代价高昂的传统经济力量或军事力量,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传统硬实力所达不到的。英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其文化具有独特的影响和作用。布莱尔也十分注重扩大英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为此,其上台后对文化政策做了新的调整,不是简单地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投入,而是竭力宣传大文化产业的创造对于增加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性,以及多元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布莱尔在执政期间,采取行动和社会主义划清界限,摒弃党派偏见,从“左”逐渐向“右”靠拢,并且吸收撒切尔夫人的一些主张,打造出改良后的新工党教义。
(二)在增强政党组织的包容力和亲和力建设方面的实践
布莱尔是“第三条道路”理论最直接的实践者,在他的努力下,这一理论的影响力扩大到世界各地。他用自己的政党作风感染了大多数选民,获得了选民空前的支持,工党也因此赢得了历史上的首次连任。在今天的英国,“新工党”就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践行。
为在大选中掌握主动权,他强调要树立政党新形象,提出要严格控制公共开支等措施,加强选民对政党领袖的信任程度。此外,为了使工党淡化阶级意识,向“中间化”方向靠拢,更易于被中间阶层选民接受。同时,他也注重加强党纪,维护党内团结,要改变以往的党派林立、党纪涣散的局面。在党的建设方面,他主张要不断发展新党员,使党内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加中产阶级分子的数量。这些举动极大地增加了工党党员的信心,鼓舞了党员的士气,使工党的形象在选民面前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三)在增强党际影响力建设方面的实践
政党软实力的第三个内容是党际影响力,包括同一个国家不同政党之间的影响力和不同国家不同政党之间的影响力。虽然第三条道路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国内问题,但同时它也积极主张推行国际合作,改善外交政策,发展“国际主义”而非“孤立主义”,奉行“道德外交”而不是“霸权外交”,发挥“灯塔”作用而不是“独领”作用,以发挥英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影响力。现今的英国确实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它是众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重要成员,具有十分广泛的国际联系,努力发挥着“超出自身实力影响”的外交作用。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为了在全球范围的政党政治中占据有利地位,工党政府还应特别重视发挥“外交作用”,扩大政党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此外,英国政党外交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加强外交的进取性。
三、“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弊端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选举制的政治工具
“第三条道路”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实践,吉登斯和布莱尔的主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其最直接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选举中争得更多的选票,也就是给“旧”的选举制度贴上了“新”的标签。因此,在阶级利益的簇拥下,“第三条道路”的内容难免存在极强的利益性,是真正代表广大选民的意愿还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就不言而喻了。正如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精细的分析,对资产阶级理论进行了详尽而无情的批判,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批判资产阶级,也就是批判资产阶级内部的相互关系[2]。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就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
(二)社会结构的中间化导致政党的不稳定性
“第三条道路”理论主张“传统左翼政党的右倾化”,社会结构向中间化方向靠拢,“左翼”政党和“右翼”政党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分歧,社会阶级关系复杂化、多极化。中间阶级数量迅速增长,又加上政党领袖为赢得中间阶级选民的支持会强调这一阶级的重要性,导致“左翼”政党的传统政治身份缺失,并且政党政策、纲领、口号都失去了明显的阶级特征,造成社会阶级不稳定。随着90年代全球移民趋势的增加,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分化越发严重,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就越来越差。社会阶级关系的复杂化,难以实现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均衡,政党领袖在试图获得中间阶级认同的同时,比以往需要协调更多的阶层利益,这样容易发生阶级利益冲突,从而对政党政治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四、强化我国政党软实力的必要性与路径分析
(一)理性对待西方政党软实力的建设实践
在政党的建设方面,西方政党在这一领域具有卓越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软实力的建设方面,更是值得我党借鉴和学习。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民主的号召、政党文化等一系列的内容涌入中国政党的发展道路上来,甚至在没有做好准备之时,一批西方政党软实力建设经验涌入我党内部,对我党的建设、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于这些党内的“新事物”,我党一定要“批判地继承”、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地接受”,不能一味地对西方政党的软实力建设经验盲目崇拜,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站在实践的高度上,全面考虑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充分衡量其政党软实力实践的价值量。正如对“第三条道路”的分析那样,虽然它在欧洲历史上只有短暂的停留,但它仍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积极的政党软实力的促进因素,我们在充分衡量它的利弊之后,应该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只有这样,我党才不会失去自己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加稳固。
(二)以“真民主”取代“假民主”
当今世界,政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把民主写进党纲,民主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同样具有阶级性。民主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大优势,也是推进政党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西方政党也在鼓吹“民主”的优势,英国的两党制建立在两党轮流执政的基础上,在政党的建设过程中两党互相监督,这从表面上看具有非常强的民主性,可是却掩盖不了资产阶级极强的阶级属性,这样的民主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假民主”,是为巩固其资产阶级的统治寻找的借口。中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是扩大政治参与主体的一种表现,政党政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五、结论
强调政党软实力的建设和加强是政党政治进步的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政策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政党的硬实力如果没有软实力作为支撑,那政党的发展只会停留在表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像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政党软实力的建设实践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在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不要一味地抵触,也不能全盘接受,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我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剔除现有的不合理因素,给政党注入新的活力,在建设政党传统硬实力的同时强化政党软实力,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参考文献:
[1]杨爱华.社会政治生态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J].理论导刊,2010,(10).
[2]赵汇.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