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山东 郭振香
【摘要】激励教学模式坚持认知和非认知的协调发展,应该是我们在选择与组合教学模式时应遵循的根本性的原则。运用“激励”教育法,对待学生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而是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主要运用以下方法:亲其师,信其道——信任式激励;循序渐进——分层式激励;从生活中导入——体验式激励;有一说一——赞许式激励;以退为进——宽容式激励。
【关键词】初中生物 激励教学模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验教学中也要运用“激励”教育法,即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对待学生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而是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它是一种心理过程,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积极的状态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此法运用得当,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通过十几年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亲其师,信其道 ——信任式激励
沟通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亲其师,信其道”,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平常生活中,教师应积极接触学生,如大声喊出学生的名字,亲热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就餐时主动与学生坐到一起聊聊,从而建立起朋友+师长的双重关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体系和学生程度,不同的教学设备和环境条件,把握好“度”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循序渐进 ——分层式激励
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逐渐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问的方式也要注意层次性、渐进性,不能让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遭遇冷水。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先提问:“我们每天喝水吗?”“喝!”“我们喝的水到哪儿去了?”“一部分被利用了,大部分又被排出体外了。”“好!你们真棒!那么请再告诉老师,植物呢?它吸收的多余水分到哪去了呢?”“可能也排出体外了吧!……”很好,我们把植物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做蒸腾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分究竟是如何排出体外的!”课程结束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什么叫蒸腾作用?学生回答得完整而详细。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三、从生活中导入 ——体验式激励
授课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而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导入方式,要善于从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注重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深刻体验,容易接受,也易理解。如在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首先以一句广告词引入:“今天你吃了没有?”然后展示学生们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如炸鸡腿、汉堡包、酸奶等)。“你们可知道,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为我们补充营养!”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很快就激发出学生探究食物中究竟有哪些营养物质的欲望。
四、有一说一 ——赞许式激励
在教学中尽量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夸你、夸我、夸他”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对学生闪光的一面,教师不但要进行表扬,还要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使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表扬的真诚——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优点,这样可以极好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有些双差生,平时很难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因此一定要细心找到突破点,以赞许来激励。例如,有位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总显得漫不经心,但仅有一次,在学习呼吸作用的知识时,表现出专注的眼神,笔者马上在全班表扬说:“你们看看某某现在的表情,多有灵气!”当时他那十分激动的表情和后来信心十足的学习劲头使笔者至今难忘。可见这种及时、诚挚的赞许式评价,可使学生获得质的飞跃。
五、以退为进 ——宽容式激励
对学生来说,犯错误是常事。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娇惯任性,确实不太好管理。宽容大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班由于纪律较乱受到了批评,一个小“捣蛋”十分嚣张,大喊道:“我砍死你!”全班顿时鸦雀无声,笔者快速地思虑一番,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以后谁给你们上课呢?”班上学生哈哈大笑,气氛反而更融洽了。事后这位学生表达了他诚挚的歉意。还有一次,笔者举例说:“同学们,当我们将剩余饭菜倒掉时,你可曾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这位学生又哈哈大笑:“饿死不正好吗?”笔者毫不客气地说:“那就先饿死你吧!”几次交锋下来,凭借宽容大度我成为了这个班级最受欢迎的老师,而生物课也成为了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之一。
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激励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关键在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点燃这个闪光点,使之成为学生稳固的个性品质。永远使学生感觉到:我是好学生,我有优秀的品质,我有无限的潜能……让学生永远感觉到生活的希望,永远充满奋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伟.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J].安徽教育.1988(09).
[2]苗建成.我喜欢这样的课堂[J]今日教育.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