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应试教育这阴霾的笼罩下,农村高中生的阅读依然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让学生重视阅读,使阅读变为悦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如今高中生阅读现状
阅读这个词语,对于现如今的高中生,尤其是农村高中生来说,距离他们是那么遥远,谈起它就只剩下“陌生、不屑、厌倦”。农村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实在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阅读教学的误区
1.功利性。应试教育下的高中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什么书籍对考试最有效就读什么。学生的课桌上除了教辅书籍再难看到其它读物,更别说名著、经典了。
2.盲目性。读书没有系统性,完全凭主观意念,良莠不分。非时髦书、畅销书不读。如只读玄幻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
3.浮浅性。不读经典、名著或只读经典、名著的缩写本、图解本之类的东西。阅读缺少深度,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对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等层面的东西没有思考或者没有深入的思考。
(二)阅读教学中的矛盾
1.阅读需求与时间的矛盾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生,所有的时间几乎被挤干,“短、平、快”成为高中生阅读的价值取向。于是出现了较大阅读需求和有限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得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深感信息饥渴。
2.阅读需求与能力的矛盾
学生的阅读需求虽然较大,但阅读鉴赏能力有限,理解能力较低。所以课外阅读很难迁移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及成长中。
3.阅读需求与资源的矛盾
高中生对图书的需求大,但是图书资源却相对匮乏,特别是农村中学更是如此。有限的图书资源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运用比较,变阅读为悦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但是比较与语文阅读应该如何结合才能实现悦读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将教材重新组织与整合,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以教材为媒介,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阅读过程充满建构和生成,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做到真正的阅读——悦读。
(一)从字、词、句的角度进行比较
从字词句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绝妙与精深。特别是在鉴赏诗词时,这更是一种高效的悦读方法。
1.资源利用比较
例如:在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把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黄庭坚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溅起千堆雪”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去比较“穿空”与“崩云”、“拍”与“裂”、“卷”与“溅”的区别,体会各自的妙处。
2.再创资源比较
例如:在鉴赏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教师根据鉴赏的需要可以这样改原词:十年生死两不知,细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悲伤。纵使相逢应不识,面如尘,鬓如霜。夜来幽梦回故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千言、惟有诉衷肠。料得年年断肠处,残月夜,短松冈。让学生将老师改过之后的词和原词进行比较,进而体会苏轼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
3.替换、删除比较
在阅读现代文时,如果是对字词的理解,同样可以将句子中的某个词用另外的词代替,再运用比较法体会原词的好处,如:在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关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描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掉或者换掉那些精当的副词、动词和形容词,如:“摇头晃脑捋着”“忽悠”“滚动”“轰然坠地”“窸窸窣窣”等,体会为什么“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进而明白精当描写的作用。
(二)从题材的角度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悦读中提高选材、构思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1.题材相同,但主题不同的比较
例如:在鉴赏杜牧的诗歌《九日齐山登高》时,可以将其与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进行比较,体会同样是登高诗,但杜牧诗歌中抒发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也隐含抱负不能实现的悲伤),而孟浩然抒发的却是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伤。我们甚至可以扩展开去,将登高诗、怀古诗放在一起比较它们选材、写作技巧、主题等的异同,从而寻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诗歌,提高他们阅读诗歌的能力。
2.题材不同,但主题相同的比较
例如:在教学必修二“生命之歌”时,就可以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鸟啼》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对生命的渴望,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同样的主题是怎样通过不同的题材表现出来的,从而学会从多角度选材,表达相同主题的方法。
(三)从体裁的角度进行比较
这样的比较悦读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还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1.相同体裁的比较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谛听天籁”时,我们不妨将同是散文的《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让学生概括出《江南的冬景》的“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早冬闲步图”以及《西地平线上》的“定西高原落日图”“罗布淖尔荒原落日图”“阿勒泰草原落日图”,然后将这些图画进行比较,从而体会《江南的冬景》里那悠闲、宁静、安适的小美和《西地平线上》上那雄浑、粗犷、简约的大美,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将这种不同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技巧,进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不同体裁的比较
例如:在教学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时,我们可以将小说《品质》和散文《老王》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小说和散文在选材、构思、刻画人物等技巧运用上的特点,进一步明白同样的主题是如何用不同的体裁表现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按照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写作长处进行很好的习作,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小说与散文的区别,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从作品人物的角度进行比较
特别在小说、叙事散文和戏剧中,会刻画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人物自身或不同人物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悦读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1.同一作品中人物的比较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我们就可以将作者对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几次的容貌和眼睛变化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了解三次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除了比较容貌的变化,人物的语言、动作也可以进行比较,比如从两次祭祀中祥林嫂不同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祥林嫂的心理,真正明白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不同作品中人物的比较
例如:教学《史记选读》时,可以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高祖入关和项羽入关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阅读,还可以将《大风歌》和《虞姬歌》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能更深刻地了解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我们也还可以将《报任安书》《屈原列传》和《项羽本纪》进行比较阅读,甚至还可以和《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不但了解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三.比较阅读的注意点
第一、找准可比点
这是比较阅读得以展开的基础。在比较前,教师一定要作好组织指导工作,以主题、体裁、写作方法、人物、环境等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审察、分析、整合,进行因势利导的比较阅读。
第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深入的关键。如果说寻找可比点是教学生造句的话,那么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应该是写文章。所以在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而且最关键的是这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第三、整合、归纳、总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专题形式编写的,这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的空间,所以无论是同一作品的比较,还是不同作品的比较,在比较完之后,我们都应该注意整合、归纳、总结,寻找到规律。否则,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了。
刘剑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