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有了想象力,人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事物。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下面,我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篇目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些篇目都是描写美好的祖国河山,或是抒发父母子女真爱之情或是描写一幅生动的情景。对于这些课文一定要求学生熟读、读透,读出文中的情感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的内容变成学生脑海中的一幅图画,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二、运用课文插图或因文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 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
除此,还可将课文内容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月亮湾》一课,精读课文以后,我就引导学生把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如小河、村庄、石桥、农田、茶树等按课文描写的顺序依次画下来。画画时,学生可积极调动头脑中关于这些事物的表象,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作适当的辅导。《月亮湾》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学生这一画,促进了背诵,还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真可谓“寓教于乐”。
三、利用词语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学习的词语,启发思维,从中启发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二段,写为了营救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妈妈。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利用本段中的几个词语“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去想象小金花救老王的情景,再现了小英雄和英雄妈妈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们的深厚友谊。
四、梳理文章线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篇目文章线索比较清晰明了,理清线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写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课文首先写了抢时间和夺桥两件事。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先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和敌人抢时间?”学生纷纷回答:因为敌人也在增援,如果我们抢不过敌人。守桥的敌人的力量就强大了,我们就不会夺桥了。我又问学生:“我们是怎么和敌人抢时间的?”学生又回答:我们不休息、不吃饭、不睡觉,下雨了敌人停了我们也不停,就是这样和敌人抢时间的。通过这样一问一答来使学生想象红军战士和敌人在路上抢时间的情景。在夺桥时我又让学生想象,我们的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桥上攀爬、前进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情景想象,使红军战士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展现在眼前。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五、引导学生纵深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课本中一些课文的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没有写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通过纵深思考和想象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小音乐家杨科》的课文中写杨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招来了管家。被管家抓走没有写杨科挨打的情景,但是却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后来听到了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这个时候我就让学生去想象这些声音说明杨科被抓走后会怎么样?骂声骂谁呢?鞭打声鞭打谁呢?小孩哭声是谁在哭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头脑中展现出一幅杨科被毒打的悲惨情景。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六、填补文本空白,训练想象力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许多地方有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在读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小熊砍了树,盖了新房子会是什么结果?学生一定会说:“森林就没有这么美了!”“春天没有绿叶、夏天没有鲜花、秋天没有果子,小鸟都没有家啦!”……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想:小动物们会怎样做?学生一定会说:“小动物们就不会理小熊了,更不会感激他!” “小动物都恨死小熊啦!”“可能小熊盖的房子很漂亮,但是再漂亮也没有客人去做客……”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不管对或错,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文中出现的空白填出新内容,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七、通过表演体验,丰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来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在情境中想象,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脑中映现出来,再让学生演一演,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维吾尔老乡请游客吃葡萄的情景。通过想象,学生添加了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维吾尔老乡的热情好客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想象力。
八、教师的语言渲染,也可唤起想象力
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做法很多,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与如何把握,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望更多的语文教师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