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课堂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在自主探究中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张扬生命力呢?
一、转变观念 让学生敢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点拨者。从“民主、信任、尊重”出发,创建让学生敢于主动探究的人文环境。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情绪高涨,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告诉学生想错了比不想好,有问题比没问题好,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消除学生担心出错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学生敢于主动探究的信心。同时教师要设法从空间和心理上“零距离”接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的组织者,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做到在课堂探究中达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充分信任和鼓励学生。带领中国足球队闯入世界杯的米卢说过:足球场上没有侯补队员,只有上场时间长短的队员。作为教师要相信学习上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学习程度快慢不同的学生。对学生一定要信得过放得开,并把这种相信和期望有意无意地通过表情和行为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之产生“激励”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使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建立在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感到自然真诚可信,为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程度的层次性,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有坡度能上,“跳一跳,摘到果子”,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探究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三)、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特级教师魏书生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是“商量、商量、再商量。”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个学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达到不同的学习程度,让学生大胆猜测想象,自由探究尝试。即使出现错误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要问一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让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再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点拨引导,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纠错扶正,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学会新知。对学生中的独创见解,更要特别呵护,及时给予鼓励,使成功的喜悦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探究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又说:“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巧妙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主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弘扬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教学中挖掘教材因素,精心设置矛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理解平方分米单位后,让学生拿着1平方分米方格去量教室的面积有多大,结果有的学生动手埋头测量,有的学生感到太麻烦,有的学生觉得不该这样量。一会儿,学生都向老师提出意见:太麻烦,不好测量,能不能换个单位来量?引起认知冲突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换个什么样的单位?它可能是什么单位?怎样想出来的?能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旺盛,全身心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新知过程中。
(二)、创设激趣情境。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利用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有意创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好奇而主动探究。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算式5÷11,让学生提问老师,商的小数点后面任意一位上的数是多少,教师迅速准确地说出来,并让学生通过动笔计算验证。学生惊叹之余,急于要知道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就在这样急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探究新知。
(三)、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先请一名坐在后排的学生朝着老师走来,提问:看着这位同学走,你想到什么?(时间、速度、路程),有什么数量关系?接着让两名学生走一走演示“同时、相对、相距、相遇”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请两名学生同时从教室两端相向而行,到中途相遇,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引出例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演示边探究,经过交流、讨论、质疑、发散,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身边的事情变为学生看得见、理解得了的数学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探究
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动眼,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新知。
(一)、重视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动手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课堂讨论能集思广益,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自由发言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抓住学生产生的“疑惑”心理,或抓住质疑问难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方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也可以是代表发言、师生辩论,让学生在多向立体交流和评价中主动探究新知。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探求体积公式时,先组织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切割拼凑)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动脑、动口,分组讨论:
(1)圆柱体切割拼成近似长方体,体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近似长方体的底面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最后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而且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三)、引导发散,让学生在求异中探究。发散是创新的基础,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发散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探究,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在求异、求新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如解答“甲乙两数的比是3:4,乙数减甲数得7.5,乙数是多少?”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出下列解法:
四、体验方法 让学生会探究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能够探究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让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回味自己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总之,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实践的能力不断发展。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但应该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积极主动参与,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