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君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实现对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以下是我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点滴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感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把三维目标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为学生终身成长负责,是身为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情育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课堂上教师用微笑的面容、关注的眼神、激励的话语让学生获得尊重、信任、宽松和鼓励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内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为正式上课做好互动交流的情感准备。因为小学数学课与语文课不同,课堂内容往往缺乏情感因素,学生更多面对的是单一的数字和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因此数学课是更需要情感互动的一门课程。师生间的互动情感既可以给课程增加愉悦的情分,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如,在讲授“因数和倍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出示一些与本科内容相关的数据,如2、6、12、18、30,让学生猜测这些数据与老师有什么相关性,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进去,从而塑造出一种师生间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促使数学的教育功能尽情释放。
二、关爱学生,把情感发展放在学生发展的首位。
教师爱学生,应该像父母爱孩子,出于真心和真情。我教学的班级有个小女孩,第一次测验,坐在那儿好多题目都做不出来。我猜想她肯定有什么问题,否则不会这样。于是,我給了她宽大政策:试卷不用交,带回去慢慢做,做好了,再交给我。两天过去了,卷子还没有交来。后来,我才知道她上学期期末考试只考了三十多分,应用题几乎都不会做。她的理解能力不好,老师讲过的她总是跟不上,掌握不了。加上父母离异,本来学习不错的她在这场打击后成绩一落千丈。弄清楚原因之后,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她回答问题并带头为她鼓掌。慢慢地,她有了勇气和信心。她开始举手发言了,成绩也慢慢地有所好转,我在班上表扬了她。后来,她不再低头走路了,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意识到课堂上,身为教师的我应该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怀抱,给学生多一点微笑,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关怀和抚慰;给学生多一点关爱,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信任与理解。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微笑的环境,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积极上进的心态。
三、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由于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过程的过度阶段,认知上仍更多依赖于感知、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责任感和信心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显幼稚的创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 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设置情境,使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探索、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形成热烈讨论的活泼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强烈兴趣,并能以一种高涨激动的心态积极探求知识。比如,在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时,我在黑板上写出1、10、100这三个数字后,向学生提问:怎么才能使这三个数相等呢?这时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积极的思考:“100比10和1大很多,怎么才能使这三个数相等呢?”这种情境设置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在更开阔的思维内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激发、强化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且内在知识的联系密切,新知识发源于旧知识。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提示学生运用多种思路进行探究,使学生首先回忆与新知识联系最密切的旧知识,从而找到新知识的正确生长点。课堂中先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与面积公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找到计算面积需要的基本元素—底和对应的高,这就找到了本节课新知识的入手处,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知道如何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请思考如何才能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探求新知识的心理环境。师生互动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就将新课的内容按计划、有层次地展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新知识的建立,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如何思考”的方式,提高学生了的思维能力,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例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时,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学生甲:由两个数共有的倍数被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乙:我认为三个数也可以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丙:既然两个数、三个数都可以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那么我觉得更多的数之间也一样都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于是得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同伴间的友谊和真诚,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多元评价,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学中首先应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开放式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如,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能力的评价,我选用了“我们都是小老师”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同学出题考同伴、评同伴,过一把“老师瘾”。也很容易的解决了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格式问题。
其次重视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也许会从此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思想、情感,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 尹凤芝:《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
3、 罗传俊:《多元素质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