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英
摘要:石家庄市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农村饮水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必要且可行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饮水面临新形势;工程建设必要可行性
1、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与水资源状况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14077km2,其中山丘区面积7320km2,占全市面积的52%,。包括24个县(市)区、223个乡、4450个村。区内总人口927.31万人,农村人口652.91万人。石家庄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总用水量34.24亿m3,其中农村生活用水1.16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527.6mm,蒸发量1000~12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十年九旱,由于地上水补给量的日趋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造成区域内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1.2农村饮水不安全成因及现状
1.2.1成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农村饮水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同时,局部污染、高氟和苦咸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威胁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按照水利部、卫生部颁布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一是水质性超标,主要包括高氟水和苦咸水两种情况,主要集中在赵县、辛集、赞皇三县;二是水质污染性超标,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辛集、藁城、晋州、无极、深泽、赵县、元氏、栾城等县(市);三是水源保证率低、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主要原因首先因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的资源性缺水,其次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季节性缺水,第三由于气候的变化造成的干旱性缺水,第四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造成的超采性缺水,第五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原有水源条件发生变化造成的人为性缺水。
1.2.2现状。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我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农村饮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7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75亿元,省级资金1.93亿元;兴建饮水工程1212处,解决了1830个村215万人的饮水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之近几年持续干旱、水污染加剧和饮水标准的提高等多种因素,农村饮水安全面临新的形势,截止2012年底,全市农村还有199.9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可行性
2.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将该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水利、卫生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各部门严格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同时,市政府还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督导检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汇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2.2思路明确,前期工作扎实。一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群众为主体,以政府为保障,以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三者的积极作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型的要求,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受益户参与,专业化管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取得显著效果。二是实行项目村勘验和审查制度。即在项目落户前,对项目村的班子建设、自筹能力、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认真进行勘验和审查,填写全市统一制定的“石家庄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储备勘验登记表”,分村造册,县级水利部门存档备案,充分做好项目村的筛选与排序工作,避免了项目中途变更和重复投资。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突出联村集中供水和高标准建设水厂,保证供水率,更好地服务农民,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7月,两次对18个县(市)区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进行了修编,压缩工程处数,提高单项工程的供水人数,把原来2607处工程压缩为1908处,其中平原县由592处压缩到130处,为大力推进联村集中供水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资金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关键,为了实现多元化筹措资金,该市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依据国家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有效争取资金,在争取省级以上资金的同时,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市、县两级级配套资金,2012年加大到3117万元。二是积极组织受益群众筹资投劳。我们对有工程建设任务的乡村,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鼓励群众投资投劳。目前,各界群众筹资兴建饮水工程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深泽县户均筹资达到1200元。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饮水工程建设。为使水利工程建设逐步走向市场化,实现建设资金筹措多元化,广泛宣传,吸引社会资金,解决了群众筹资难问题,减轻了农民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建管并重,强化管理。在建设管理中:我市实行了“两制”,即“集中采购和县级报账”两项制度;同时严把“五个关口”,即“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施工队伍、材料设备和项目验收”五个关口,确保项目、资金、干部三安全。在建后运行管理中:为使工程持久发挥效益,一方面市水利局下发了《关于启用“工程交付管理使用卡”的通知》, 要求工程建成后,认真填写全市统一制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交付管理使用卡”,项目村和县水务局各执1份存档备案,没有该卡,市级不予验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管护模式,并初步形成以下三种管理模式:一是对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农村供水管理站,负责水费的征收和工程的维护。二是对政府投资为主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议事会指定专人,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群众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水费的征收和工程管理。三是对以个人为主投资兴建的饮水工程,由投资者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
2.5因地制宜,分区施治。在技术方面,为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全市水利、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及当地群众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实践,掌握了一整套的水文地质勘察及工程建设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总结出了适合各种情况的工程技术模式。一是在浅层地下水不能满足需求,且有深层地下水赋存条件的地区,采用打深井搞集中供水。二是对于孔隙潜水及浅层基岩裂隙水的开采,多利用大口径浅井提取。三是对一些间歇性河谷,在地形较狭窄地段,采用截潜流型式截蓄浅层基岩裂隙水。山区沟谷的上游,常有小泉出露,水量虽小,但常年不干,可将其引集入池,随蓄随用。四是在村边有渠水经过的村庄可建塘坝蓄水或用扬水站提水;在附近有水库的村庄可采用远距离管道输水。五是在水源极缺地区,尤其是庄小人稀、居住分散的村庄,可利用坡面、屋顶、场院等作为集雨场,在雨季接蓄雨洪径流,经沉淀、过滤后储存到蓄水池里,供人畜饮用等。因此,在我市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技术上是可行和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