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卫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是古人来形容朗读之声的。而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到:朗读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通过大年夜里,小女孩在饥俄与寒冷中冻死的结局,深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使学生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眼前的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二、朗读,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的知识不甚了解,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通过朗读,读出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激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向往及热爱之情。
三、朗读,应注重训练技巧
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语文课标指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老师将如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呢?
(一)重视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朗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我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一要姿势正确,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胸要挺起,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胸离书一拳,做到“姿势不对不读书”。二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自然。
(二)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三)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四)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五)重在参与,多鼓励性评价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只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朗读对象要求的阶梯性和层次性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一定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平淡无味,没有感情。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长期追求的目标。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