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立
李旸和赵通是我熟识的年龄最小的茶人,“85后”的她们在以60、70为主力的茶人中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身世、背景都十分优越的她们,却毅然选择了创业这条在多数“85后”女子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事。
见到过寓古三千作品的人,都不会吝啬夸赞之词。不会想到,这个特色鲜明、作品内涵丰富的品牌创立还不足两年,更不会想到所有这些都出自这两位“85后”女孩之手。
开启
“出古而不泥古”是寓古三千中“寓”字的涵义。寓古三千的作品偏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是老东西的活用。所以寓古三千的作品总是古典气息浓郁,而又不会让人产生脱离现实的距离感。这一切最初的功劳都要归于两个女孩的父母。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李旸,身上有着军人英姿飒爽的帅气。赵通,一个有着霸气名字的娇小西北女子。出生于古部西安的她,糅合了古典女子的兰心蕙质和北方女子的爽朗豪情。
李旸母亲是一名古典文化爱好者。母亲的潜移默化,培养了李呖审视古典美的眼光。李呖说:“古典文化对我影响还是蛮深的。不管是之前从事设计还是现在做的事情,很多审美都贯穿其中。”
和李旸相似却又有不同。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的赵通,从小在父亲严厉的督促下接受着类似私塾性质的严格家庭教育。从上小学开始,语文书上的每一篇文章赵通都要熟背,一直这样直到高中毕业。加上大学时朗对古文的不断学习,如今的她下笔才会这般的古典优雅。
2010年底,赵通大学还未毕业,认识了一起修习剑道的李旸。虽然两人的生长环境不同,但爱好和性格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都性格坚毅、做事果断、乐观真诚。因为聊的来,很快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两个小女生的创业,启动资金家里支持本无可厚非。李旸和赵通却并未接受来自家里的任何金钱资助。10万块的启动资金,是两个人的东拼西凑和李旸的全部积蓄。就这样,怀揣10万,带着梦想和不知者无畏的巨大勇气,两个人就深一脚浅一脚的开辟属于寓古三千的新世界。
“如果向家里伸手,事情会太好做。可这是我们要做的事,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扎实地走下去。”李旸讲着,“不过家里人还是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介绍了很多良师益友给我们认识。这些长辈和老师总是能给我们提最中肯的建议和最有用的指导,在这一路上给我们的帮助无法取代。”
讲起这些,她们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这些诸如人生导师般的引领,尤为难得。懂得感恩的她们,对这些帮助过她们的人满心感激。
历练
寓古三千创立至今,并不缺被“天使投资人”看中的机会,李旸和赵通并没有接受。“并不是不差钱,更不是不懂得获得投资的意义。只是觉得如果别人掏了钱,多多少少都会不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便和自己最初的意志偏离。虽然没有了经济的压力,但心里肯定不会快乐。”这也是李旸和赵通最开始会走到一起的原因,忠于内心。
“那时候我在省博物院买习,李旸在家具公司做小头目,她会接些帮别人设计的私单。两个人在一次帮别人设计茶具包装的时候,偶然意识到自己专门做类似的产品并无困难,而不用再只替别人做嫁衣裳。”赵通回忆着,“说实话,毕业那会儿也不是特别的坚定。一直问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是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该做些别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放弃已经申请好的出国留学机会,留下来和李旸一起努力做好寓古三千。”
如果说刚出校门的赵通是第一次忠于内心和执着,那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李旸就更懂得自己想要的。
在大学毕业后的两三年里,平面设计和策划的工作李旸也都做了个遍。“那时候因为自己在家具公司做策划,自家也开店做红木家具的生意。整天就奔波于工作和自家经营之间,相当的疲乏。坚持一年下来,发现每天你都在想着怎样赚钱,而赚来的钱只是在为房东打工。更重要的是自己找不到半点的乐趣,一年后就果断关门了。”
“转一圈下来,最终选择茶,还是心底那份对中国传统东西的喜爱。再说,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浮浮躁躁,难得静下来喝杯茶,做这个也算是磨练自己的心性吧。”李旸这样总结。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立足福建,茶和茶道用品便成了她们最好的选择。根据各自所擅长的部分,两个人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赵通专攻瓷器,李旸专攻茶。
当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中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因此而改变。“以前的自己想法总是很多,做事情也都是三分钟热度,从无长性。做寓古三千,是人生的第一次执着。”赵通这样说。
成长
家里的红木家具店果断关门后,寓古三千便回到了家里,这是寓古三千的第一次成长。没了房租的压力,李旸和赵通便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和思考。这样的状态让她们觉得满足。“搬回来后才发现在家里如此美好。前后小庭院可以种上喜欢的花花草草,一楼可以喝茶,偶尔还可以在二楼亲自下厨做几个小菜招待下朋友,有种隐于市的小惬意。”
归隐于市的寓古三千也并非一路坦荡。毕竟是两个85后的年轻人,总会不可避免的一次次陷入困境。
为了剽窃别人的创意,有人会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骗取信任。李旸和赵通也曾遇到这类人。“其实他也是喜好茶和传统文化的人,只是比我们世故。”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李呖和赵通总是很淡然,“还要感谢他们给了我们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快的成长。”
2012年中秋节,对李旸和赵通来说特别的难熬。那段时间,寓古三千做了将近一年,一直是投入巨大收入甚微。中秋之前的两三个月,两个人就开始精心设计过节茶礼,本想趁着中秋大干一场。两个人不舍昼夜的四处奔走,到头来产品却鲜有人问津。
“当你信心满满向别人介绍你的产品后,别人毫无反应,取而代之的是一句你们有没购物卡。没有亲身经历过,你很难想象那种感受。用晴天霹雳形容都显得太过单薄。”回忆起这些,赵通的语气中依稀能听得出心酸,“那段时间真是快撑不下去了,两个人一天天在坐吃山空,而事实上也已经是没有什么钱再让我们吃下去。”
之后,两个人沉下心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对深入研究市场,将市场细分,对产品做更加准确的市场定位。痛定思痛后的2013年春节,寓古三千的成绩就可观很多。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老话在李旸和赵通这也十分适用。两个人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要求,终于还是遇到了欣赏自己的伯乐。“客人给了相当优厚的酬金,让我们设计生产一套茶礼。为了追求最完美的效果,产品外包装用传统大漆工艺纯手工制作,单外包装盒就做了两个月。做出的东西客人很满意,只是事后核算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入不敷出的。蛮搞笑的。这又是很好的一堂课,让我们懂得了成本控制的重要。”天生乐观的李旸和赵通,总是会从更积极的一面看待所有挫折。
一路走来,李旸和赵通成长了很多。现在的她们和同龄人在一起时依然是嘻嘻哈哈,但是遇到问题和事情,她们都会想的更深刻更周全。她们坚持学习,会有意识地有到武夷山、景德镇、台湾、日本等这些地方去拜访当地有名的专家学者。当很多85后的年轻人还在对未来迷惘惆怅的时候,她们已经在朝着自己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努力前行。
关于未来,她们这样讲,现在寓古三千还很不成熟,还只是在努力地打造茶道文化生活。但是我们希望在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它能传达给大家一种属于寓古三千的文化形式,超越于茶道文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