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五)

2013-04-29 00:44:03本刊综合
安全与健康 2013年8期
关键词:运输应急设备

本刊综合

(接上期)

9 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

风险提示

高度易燃,与胺、亚胺混合或急剧加热会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

浅黄色粉末。微溶于水、乙醇、氯仿,不溶于乙醚,溶于丙酮。分子量186.21,熔点207℃(分解),相对密度(水=1)1.4-1.45。

主要用途:用于橡胶、聚氯乙烯等塑料发生微空孔,制造微孔塑料。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高度易燃,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

【活性反应】

与胺、亚胺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碱、酸或酸雾、氯化锌接触将迅速起火燃烧。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

吞咽有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胺、亚胺、酸碱、氯化锌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35℃。

(2)应与氧化剂、胺、亚胺、酸碱、氯化锌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300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氧化剂、胺、亚胺、酸碱、氯化锌物品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人: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给饮牛奶或蛋清,不要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大火时,用大量水灭火。从远处或使用遥控水枪、水炮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如果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800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也至少为800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25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250米。

10 硝基胍

风险提示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

理化特性 白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乙醇、甲醇,溶于热水、碱液,不溶于醚。分子量104.07,熔点239℃(分解),相对密度(水=1)1.71。

主要用途:是硝化纤维火药、硝化甘油火药以及二甘醇二硝酸酯的掺合剂、固体火箭推进剂的重要组分。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千的或含水<20%为爆炸品,受热150℃分解爆炸:含水>20%为易燃固体,为脱敏爆炸品,受热275℃发生强烈爆炸)

【活性反应】

与氧化剂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输送装置应有防止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的管理制度。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物料中混药、输送等;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强还原剂、强碱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为安全起见,储存时可加不少于15%的水作稳定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爆炸品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小于80%。

(2)应与氧化剂、还原剂、强碱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300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强碱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人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人: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用水灭火。

如果硝基胍处于火场中,严禁灭火!因为可能爆炸。禁止一切通行,清理方圆至少1600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其自行燃烧。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1600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也至少为1600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泄漏源附近100米内禁止开启电雷管和无线电发送设备。用水润湿泄漏物。严禁清扫干的泄漏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0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米。

猜你喜欢
运输应急设备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8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5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工业设计(2016年12期)2016-04-16 02:52:00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 04:13:39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3:08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