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宏大命题之一。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目前,中国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早,人民币利率的完全市场化目标在望,速度超过市场预期。
@霍侃:此次贷款利率放开短期内不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有太大冲击,但也意味着银行将逐步失去利率双轨制的保护伞,必须尽快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提高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也对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力提出挑战,虽然目前只是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贷款基准利率依然存在,但为将来完全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绸缪,央行需要逐步找到新的能够顺畅传导政策意图、并影响社会融资成本的政策基准利率。
@丁伟:未来银行很难再赚钱,利率市场化后,利差越来越小,成本就会越来越高。银行要用金融互联网来减少人力成本,减少网点,用互联网的的技术来完善和提升银行服务质量,有了互联网的的技术,我们的客户就不要到银行来了。
@尹中立:取消贷款利率管制会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有利于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利好小银行股。对股市长期来讲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不会立竿见影。短期讲,对股市整体影响不大,此举有利于扩大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利好银行股,尤其是小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会提升,对小银行的股价有正面刺激作用。
@时寒冰:缺少了制度的保证,缺少了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的取消,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会导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资金成本的上涨而非下降。假如政府不出台进一步的刺激政策,那么,在此前提之下,这种做法对资本市场而言,实际上是略微偏空的,至少算不上一些人所说的“重大利好”,对实体经济而言则更倾向于偏空。
@李迅雷:贷款利率下限取消,象征重于实际。首先,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7折下限暂不作调整,其次,短期效果也有限,由于第一季度银行90%贷款仍执行基准以上利率,再则,存款利率并未放开。看来要分步走,但最后一步才是惊险一跃,估计还早。在目前市场资金仍偏紧情况下,对银行负面影响有限,市场利率也难降。
@左小蕾:取消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因此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是一个重大进步但还不够,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这意味着对于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依然未构成挑战,短期内金融机构也不会切实下调贷款利率。
充满商业气息的“游学”能带给孩子什么?
7月7日,韩亚飞机失事,在141名中国籍乘客中,有70位师生都是赴美的学生夏令营成员,这一事件也让媒体对日趋火爆的海外游学市场产生关注。读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对于我们的孩子们固然非常重要,然而现在一些充满商业气息的游学活动,是否真正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曾颖:当下的中国家长们,在非假期时间段,对孩子们的学习重视程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到了暑期,有大段的时间,怀着补偿心态为孩子们安排一些旅行项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旅游产品的策划者们正好发现了这个商机,于是,“游学”产业应运而生,这与某些商家发明的各种针对老人们的“又可以健身又可以赚钱”的“营养保健产品”一样,只是商业时代为了利润而制造出来的需求。游学,从本质上,只是一种说词,“游”是实质,学,则是给家长们的心理心安剂。
@中智海外教育中心:曾经在斯坦福大学见到了大批中国游学生,大约占到总人数的70%。中国游学生占到这么大的比例,主要是受跟风思想影响。在斯坦福大学,可以见到世界各个国家的中学生在游学,因此不能简单否定,只是中国目前的游学生太多了。
@Jane:中国家长历来都有“砸锅卖铁”的教育投资狂热,信奉着“读万里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走出国门看世界,也就催生出某些教育跳板。如果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这种假期海外游学,也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体验。然而,在一次性缴纳数万元不等的高额费用的发酵下,任何资本有关的原罪都会从中衍生出来。
@参考消息:游学夏令营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和家庭,而让孩子通过短期游学提高英语水平、拿到国外名校推荐信的想法,更是不切实际。中国的强大内需与父母对子女在教育上舍得花钱的高姿态,常令全球教育业者向往,却也在市场的推助下暴露出诸多弊病,往往掩盖了教育承载的最初使命。
@英孚教育:游学代表着见识和阅历,很多国家也会组织学生到名校游学。相比之下,中国的游学情况堪忧。中国的游学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学生成了被消费的对象。这种以教育为名义的消费不仅是对教育的歪曲,更使得浮躁攀比的心理在孩子和家长身上迅速滋长,在社会上泛滥成灾。
@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因为它应是青春与理想的聚会,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而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强化规范,祛除乱象,游学才能更纯粹一些,才能更加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