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楚
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季度增长7.7%,第二季度增长7.5%。对于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是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新一届政府特别重视调结构、转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上。可能对于短期的增长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对长期发展有利。
7.5%,这一数据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社会各界对此的讨论却相当激烈。一方人认为7.5%是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一旦经济增速下滑至此,就应该调整政策方向,以“稳增长”为主。再降下去,会严重打击到市场信心,甚至引起经济螺旋式下跌,建议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而另一方人认为,7%-8%的增速绝对水平并不低,也是在预期目标之内,没必要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再次出台大的投资刺激计划,经济未必能加快,通胀势必卷土重来。
对于经济增长的底线,不管是7.5%还是7%(“十二五”规划的年度增长目标),笔者觉得意义都不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期主持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就强调,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这才是符合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底线”,这是一种宏观的考量,而不是拘泥在某个数字上。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不现实、也不科学,增速回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符合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走过的历史规律。在稳增长、调结构过程中,肯定会有阵痛,但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肯定是有利的。我们应该把合理增速区间在7%至8%之间,看成一种“新常态”。而且,最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
其次,笔者非常赞同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的观点。他说: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不是GDP,而是改善民生,而民生之本是就业。因此中国的经济底限是就业。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6.5%,和去年同期9.7%的增速相比大幅回落,同时也落后于上半年GDP增速。
居民收入跑输GDP,只能说明首先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其次是就业压力大。70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1600万的就业大军,劳动力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众多企业经营困难,自然加薪动力不足,更加剧找工作的难度。因此,有媒体报道,作为经济底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业出现不稳定之后,政策就必须微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稳定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地位,确保就业处于各项底线之上。
其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GDP的增速不是他们关心的,大家关心自己的收入增长,希望能够享受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薪酬和福利。因此,国家应该拿出更大的决心与勇气,推动民生工程的深入改革,将福祉切实地落到全体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