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元春
【摘要】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同一体裁作品来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在高中学段采取窄式阅读策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窄式阅读策略有助于学习者跨越阅读障碍,增加词汇量,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窄式阅读策略 高中英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喜欢分析文中的词汇和语法而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指导,结果使很多学生认为阅读易、理解难。更严重的是,即便阅读材料中不存在生词,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整篇文章。之所以造成这种“理解危机”,除了词汇量不足和语法知识不牢固外,不熟悉语篇结构模式、缺乏背景知识以及必要的阅读技巧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高中生阅读 “理解危机”的问题,我们亟待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并用于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和实践。近年来,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策略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这种阅读方法在高效阅读课教学中的实践表明:窄式阅读有助于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和兴趣的提高。但是,迄今为止,在高中阅读课教学中把该理论付诸实践的例子还为数甚少。为此,笔者针对高中阶段的英语习得者尝试使用了窄式阅读策略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求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语言,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笔者首先查阅了有关文献,如《英语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以及与阅读教学相关的教育成果等,为窄式阅读教学的实施储备理论基础。接着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等进行了调查。最后对调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整理出了一份较为客观的调查分析报告。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基本上了解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影响阅读水平发展的因素,为以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教学依据。
二、确定窄式阅读材料主题,分专题搜集、整理、编辑相关阅读材料,并装订成册
在窄式阅读策略的提出者Kreshen Stephen看来:阅读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作品有利于读者反复接触到相同的词汇、语法结构、语篇特点及背景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习得有关目的语的词汇和语篇知识。做法有三:
1.合理利用教材和Internet资源,对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筛选、排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在用词上的不断重复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记忆和理解词汇、句式结构,有效提高了学生猜测词意的能力,也就是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语汇。
2.定期选择几种相近的英语报纸杂志,摘选相同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习得语言、理解文意、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3.查找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按照内容难易排列顺序,便于学生阅读。
三、定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在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时,笔者事先向学生提出了阅读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了随意阅读现象。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阅读目的非常明确,因而强化了阅读效果。之后笔者及时分析学生的阅读成绩及阅读材料的适宜性,适时调整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每次的阅读训练量不宜过大,以每次阅读两篇文章为佳,以免学生觉得吃力,继而产生畏难情绪。
笔者是从高一开始将窄式阅读策略运用于高中阅读教学的,所以使用的阅读素材均与牛津教材的模块主题密切相关。例如9月份到10月份的主题阅读训练材料是关于Teenage experiences的;11月到12月的主题阅读训练材料是关于Making discoveries的。同时,笔者很重视阅读材料的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因为时效性、趣味性强的文章更易得到学生的关注,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例如,笔者收集整理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有关竞选、就职、新年讲话、开学等的演讲稿,对其进行了精选精编,利用学生对美国总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奥巴马常用的词汇和句型。第一次接触奥巴马的演讲稿,学生会因为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量而产生阅读困难。这时候,笔者先给学生讲解了一篇演讲稿中的主要词汇和句型。在帮助学生读懂上面的演讲稿后,再要求学生阅读另一篇演讲稿,让他们自己找出演讲稿中与上一篇重复了的词汇,并在词汇表中加入奥巴马其他常用的词汇。学生如果读懂了第一篇演讲稿,就会发现第二篇也并不很难。之后,笔者继续为他们提供相似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奥巴马的演讲稿。通过使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可以轻松地逾越阅读的障碍,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英语语言,同时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跨文化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窄式阅读策略确实是英语习得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这一方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笔者只是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实践,怎样使之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1]马铮.窄式阅读与英语课堂教学[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