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凯
南宋末年,历史的车轮似乎有意转了个弯——一路北上,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带到了中原。由此,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处处是骑着高头大马、身材魁梧、说着蒙语的人。老百姓只要听到有叽里咕噜的说话声,就得毕恭毕敬的——没办法啊!谁让他们是元朝的上等人呢!
元朝的子民们脾气好,一开始就接受了。可是脾气再好也经不住一再的折磨啊!终于,老百姓再次愤怒了,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起义,跟你拼了!
元朝忽必烈在位时,将全国居民按种族、地域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行省人;第四等是南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江浙、江西、湖广行省人。
不同的出身,相同的起点
历史告诉我们:起义总爱群雄并起。朱元璋、陈友谅就是其中两个规模和名气都比较大的起义军首领。
朱元璋有勇有谋,善于带兵打仗,对于战利品从不独吞,而是分给下属或同僚。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好名声,更赢得了首领郭子兴的器重。以至于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被推为继任首领。
与朱元璋相比,陈友谅的上位过程或多或少夹杂着一些不地道的成分。话说,陈友谅投笔从戎后不是很得志,在倪文俊手下当个文书。这可不是他的理想职位啊!他是来带兵打仗、驰骋四方的。后来,他终于有机会自己带一支队伍了。虽然兵马不多,但世事难料,风水轮流转,他的老上司倪文俊竟然来投奔他。原来,倪文俊和他的大老板徐寿辉闹僵了,一气之下就带着队伍来投奔陈友谅。看着自个儿送上门来的队伍,陈友谅的眼珠子都红了。他慌忙设宴给老上司接风洗尘。令倪文俊没想到的是,这接风宴竟然是场鸿门宴,肚子还没填饱的时候,他的脑袋就掉地上了。
兼并了倪文俊的兵马还不算,陈友谅还自封了一个官衔——宣慰使。不久,当官已经满足不了陈友谅,他要尝试一下当皇帝的滋味。他先让部将假装向徐寿辉汇报工作,又命壮士乘机从背后用铁棍猛击徐寿辉头部,将其杀死。徐寿辉尸骨未寒,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汉。
第一次交锋
眼下的起义形势是这样的:陈友谅控制长江中游地区,而长江入海口则被一个叫张士诚的人控制着。朱元璋所占据的位置正处在他们两人的中间,处于一种腹背受敌的局面之中。朱元璋要想统一中国南方,必然要和陈友谅或张士诚交锋。朱元璋觉得张士诚胸无大志,早收拾晚收拾都一样,倒是陈友谅让他觉得有些棘手,早锄早了。
这朱元璋和陈友谅真是心有灵犀的一对,就在朱元璋筹划着对付陈友谅的时候,陈友谅也正在想着如何除掉朱元璋呢!陈友谅不傻,他懂得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腹背受敌。于是,他写信约张士诚一起夹攻朱元璋。
陈友谅率十万水军乘着高大威猛的战船来攻打应天城(南京)了。朱元璋觉得应天城坚不可摧,张士诚的反应不足为虑,因为他是个只求自保的人,基本不会有啥大动作。现在可以利用的就是扬长避短,诱敌深入的计策——想办法让陈友谅的水军无用武之地。
朱元璋手下有个叫康茂才的人,跟陈友谅的私交不错。朱元璋把他叫到跟前,讲了一番大道理后,才说出自己的目的——让康茂才假意投诚陈友谅,然后诱使陈友谅进入自己的包围圈。康茂才一想,主子对自己的老底了解得那么清楚,敢不答应吗?
一收到老友热情洋溢的投诚信,陈友谅也不等张士诚的答复了,脑袋一发热,立即就按信中约定的计划行事了。在信中,康茂才告诉陈友谅,他在江东桥一带接应,暗号是连呼三声“老康”,陈友谅水师来后,他将把从长江通往应天西城墙的三叉河上的木制江东桥移开,让水师经过秦淮河,直抵应天城墙下。
阅后,陈友谅高兴极了,一旦他的船队开到应天城下,他就可以让士兵直接从船尾跳上城墙,从而轻易拿下应天城。他赶紧出动大船,带着精兵直奔江东桥而来。他太轻敌了,根本没料到会中计。此时,朱元璋的三路人马早已在江东桥一带埋伏好了,就等陈友谅自投罗网呢!
陈友谅的大军终于浩浩荡荡地驶来了,你说他也不想想,大战在即,江面上能那么平静吗?对,陈友谅就没想,因为他实在太想赢了,太想战胜朱元璋了。等陈友谅到了江东桥,连呼“老康”,可是喊了几十声也没见老康的影子。这下,陈友谅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本想用自己的大船直接撞破木桥,没想到撞坏的却是自己的大船——原来朱元璋已经连夜把木桥改成石桥了。这下子,陈友谅是既进不来又退不去,只能任人宰割。
朱元璋的战鼓一响,他的部队就犹如神兵天降一般,把陈友谅的大军打得哭爹喊娘。陈友谅的士兵除了战死之外,还有很多是自相残杀而死的——因为他们都想抢一艘小艇逃回去。
等陈友谅狼狈地逃回江州以后,发现士兵死伤无数,而且还少了两万人,呵呵,他们投降了。死了也就算了,你们还敢见风使舵,这可把陈友谅给气坏了,他发誓要寻找机会和朱元璋决一死战。
硝烟弥漫的鄱阳湖大战
自从江东桥一战失败以后,陈友谅就积极地招兵买马,赶制兵器,他要与朱元璋决一死战。过了一年,机会终于来了。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带大部队去南丰和张士诚打仗了。陈友谅赶紧调兵遣将准备先拿下南昌,再向东进军。
陈友谅站在船头看着自己身后浩浩荡荡的船队好不得意,他心里想,朱元璋,你等着,看我拿下南昌城后怎么收拾你。
汉军一到南昌的抚州大门,陈友谅便命令大军登岸,猛攻抚州城门。没想到守将朱文正把抚州城门守得很紧,无论陈友谅用什么方法,就是攻不进去。陈友谅连挖门盗洞的招术都想出来了。虽然抚州城墙被炸开了一个缺口,可汉军士兵一进去就遭到了隆隆的大炮洗礼。后来陈友谅又用水攻,可是汉军死了不少依然没有攻进去。
陈友谅也是铁了心,心想,我就不走,困死你们。朱文正只好一边死挡,一边派张子明向朱元璋求救。
这张子明拼了老命才赶到应天城,汇报了一番之后,得到的答复是——再坚持一个月。没办法,虽然等于没答,复,但张子明还得回来复命啊!
可回来的时候,张子明的运气就不那么好了——被陈友谅的人抓住了。陈友谅对他说,你去南昌城下替我喊话,如果朱文正出来投降,我保你们一世荣华富贵。张子明一听是这样,赶紧说:“你说的是真的?”“决不食言!”
话说这张子明真是一条好汉。他一看到朱文正,便对他们大喊:“主公说了,让你们坚持,他马上就来救援你们。”陈友谅一听,玩我。于是,张子明的人头就落在了他坚守并战斗过的抚州城下。
不过朱元璋也没食言,二十天后,他便带着大军赶回来了。陈友谅一听朱元璋到了鄱阳湖,自己也懒得和朱文正玩拉锯战了。他掉转船头直奔鄱阳湖而去。
这边朱元璋的部下正在为自己的战船林立而自豪呢,猛一看,远处陈友谅的船队更牛啊。浩浩荡荡、遮天蔽日,看来难以击破啊!朱元璋却说:“你别看他们首尾相连,声势浩大,其实这也限制了他们的行动,也有办法击破。”这时,徐达说道:“最好用火攻。”朱元璋高兴地说:“咱俩想到一块儿去了。”(原来这俩人都听过赤壁之战的故事)于是,朱元璋便对将领们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说完,徐达等人就去准备了。原来,朱元璋让他们带二十条小船,船上装满火器和弓弩,然后驶向汉军船队。不等小船靠近汉军大船,徐达便命人向他们开火并射箭。这下火借风势,很快就把大船点着了。顷刻间,汉军的二十多条战船就被烧成了灰。而徐达更是一马当先,勇猛无比,斩杀汉军无数。
看着徐达的船被一波一波的汉军围攻,朱元璋赶紧过去解围。汉军士兵一看朱元璋来了,也不打徐达了,都来攻打朱元璋的战船了。越来越多的汉军把朱元璋的战船围个水泄不通,指挥者正是汉将张定边。张定边大喊:“兄弟们,给我活捉朱元璋,必有重赏。”其实他不喊,汉军也知道。从他们奋勇当先的劲头就可以看出来。
看着外面打得昏天暗地、日月无光,朱元璋手下的副将韩成有些担心了,因为朱元璋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于是,他便请求和朱元璋互换身上的衣服和帽子,让朱元璋趁乱逃走。等朱元璋逃走以后,韩成便走到船头,对着汉军士兵大喊道:“陈友谅,你太自私了。为了咱们二人的私欲,白白死了那么多人。今日就来个了结吧!不要再打仗了。”说完,他就跳船自尽了。
看着“朱元璋”跳船自尽了。汉军士兵马上展开了另一场大战——争夺朱元璋尸体的战役。当然,战斗主要在汉军内部展开。
可张定边不信,他站在船头一直没动。忽然,嗖的一声,一支利箭射中了张定边的肩膀。原来是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等人来解围了,负伤的张定边只得下令退兵。
指挥得好,船小兵少都不怕!
看到汉军都退兵了,朱元璋便也趁势收兵回营了。回去以后,朱元璋同手下的将领们商讨军情。很多人还是建议继续用火攻,可是朱元璋说敌军有六十万,战船更是不计其数,怎么烧得过来呢?再说今日不是也用火攻了吗,效果也不好啊。听主子这么一说,很多人都无言以对了。这时,外面有人通报,刘伯温来了。
这刘伯温可是朱元璋的大军师,他像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非常厉害。朱元璋对他一向很敬重,就问他眼下的形势该怎么办。刘伯温居然也说用火攻。朱元璋说,目前水面上风向不定啊。刘伯温说主公放心,只要我们按时出兵,风向一定是对我们有利的。“何时有风?”“不早不晚,就在今夜。”说完两人就开始商量计策,不一会儿,他们就命常遇春依计行事。
此时,天色将晚,陈友谅站在自己的大船上查看动静,突然发现竟有七艘坐满了士兵的小船向自己这边开来。这七条小船顺风而来,船速很快。陈友谅下令放箭。可是箭没少放,船上的人却一个都没倒下。等小船靠近大船的时候,陈友谅才发现原来都是稻草人。并且他还看到,已经有几个士兵迅速地把小船上的硫黄、火药、油布等东西投到了大船上。霎时间,大船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陈友谅正要派人灭火,一个大铁锚又挂在了自己的大船上。眼看常遇春就从对面杀将过来了,而这火也是灭不掉了。混乱中,陈友谅只得命人砍断铁索,以求自保,可是铁索太粗,一时半会儿也弄不开,他只能登上一条小船逃命去了。而他手下的士兵则死伤无数。
在逃命的时候,陈友谅咬牙切齿地对他的手下说:“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朱元璋坐的是白色的船,明天我就专攻白船。”
第二天,两军又开始正面交锋,陈友谅出来一看,都要哭了。原来朱元璋率领的部队,个个都是白船。没办法,胡乱打吧!两军又开始一番天昏地暗的厮杀。陈友谅这次又是出师不利,士兵伤亡不少,自己又被朱元璋追得团团转。过了一会儿,陈友谅的军队已经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怎么办?撤退吧!可是朱元璋是拼了命地死追不放。一直把陈友谅逼到了婴子口。
由于这里的水面狭窄,朱元璋也不敢贸然进兵。于是他让士兵们在离它最近的湖口码头驻扎,监视陈友谅的行动,防止他突围出去。
眼看着船上的粮草越来越少,陈友谅决定带少数精干士兵冒死突围出去。可他们一出去就遭到了朱元璋的堵截。打了一会儿,仍然没有突围出去,并且陈友谅发现自己目前是腹背受敌。陈友谅急得在船舱里团团转。过了一会儿,他决定出去看看。可这一出去倒好,自己的命也没了。原来他刚把脑袋伸出舱外,一支箭就射向了他的左眼,顷刻间,一代枭雄就一命呜呼了。
首领都没命了,士兵还为谁卖命啊。于是,汉军纷纷投降。这样,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终极战争就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探秘陈友谅失败根源
鄱阳湖一战对于朱元璋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他平定南方的关键一仗,是他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基础。从规模上说,鄱阳湖大战绝对是中世纪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水面战争。那么我们不禁要产生一个疑问:陈友谅除了有高大的船舰以外,还有六十万大军并且还占据有利地形;而与之相对的,朱元璋则是兵少将少,仅有经过了长途跋涉而来的二十万救兵。那么陈友谅为什么会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失败?
对于任何一场战争来说,战略指挥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而陈友谅所犯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忌。本来朱元璋和张士诚在南丰打仗对于陈友谅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此时,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城是空虚的,陈友谅正可以乘虚而入,让朱元璋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他却没有,他把大量的兵力浪费在战略地位不那么重要的南昌,还浪费了那么久。这使得他的数十万大军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无处施展。并且他的另一个疏忽之处就是他的后方,他竟全然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为自己肯定会一路高歌猛进,结果劳师远袭,士气低落,正好被朱元璋利用了。
再说朱元璋,他最初的境地是很被动的,对方高船巨舰,装备精良。可他却沉着冷静,敏锐地发现了对方的弱点和失误,积极地利用水流和风向的优势,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火器的运用也给朱元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另外,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个人素质也对战争的胜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元璋懂得凝聚人心,重视人和的作用:而陈友谅则是一个猜疑成性、滥杀无辜的人,所以他的手下多有不和。陈友谅内部集团离心离德,让他陷入了一败再败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