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美娟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习在语文课堂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做好了预习,课堂上的学习进行较快,课堂完成的效果较好,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否则就会觉得课堂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这几年的实际我发现学生的预习作业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1、存在应付现象。学生把预习作业仅仅看作是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没有高标准的完成。家长的素质也决定了学生的高度,家长所谓的严格要求仅仅是完成写的作业了没有,至于完成的效果和程度过问甚少,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作业假如没有书写的作业就等于没有作业。2、形式不够多样。如果布置写的作业,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如果布置拓展查资料的作业,完成就有些困难,例如上网查找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当然也不乏家庭条件的限制,家里缺乏网络。3、没有深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仅仅是浮于课文的表面,没有思考的深度,多数同学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字词句方面,这也体现我们的预习作业布置缺乏指导性,以至于学生的预习没有深度。
鉴于以上的种种情况,我也做了一些探索,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第一步,读。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读”,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对课文有个大致内容的了解,对文本有个初步交流。课文要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完成三个目标:①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用工具书解决在预习中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后,可以根据教师教给的方法给文章分层,梳理文章的脉络。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②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的朗读。③高等目标:将自己喜欢的优美段落进行背诵。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在预习本上。例如《安塞腰鼓》这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目标:正确理解“亢奋、羁绊、蓦然、烧灼”等词语;完成中等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美和它所宣泄的生命力量。高等目标;通过诵读喜欢的句段,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步,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例如预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师首先了解到白求恩的故事学生在小学都学过,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每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每段的内容想:整篇文章体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逐层对文章进行理解,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句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从而了解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第三步,查。初中的文章篇幅比较长,有些作者学生仅从课下注释中得不到很多的信息,可以从自己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中查资料,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整理,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加深理解,锻炼实践能力,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达到前勾后连,用查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步,写。语文的学习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学生可以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对于摘抄的好词好句还要进行诵读积累,给学生一定的展示舞台,让学生互相诵读展示,就会发现学生摘记的能力和主动背诵的能力就会提高。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预习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