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伟
说起绑腿,小百迷们可能会觉得不屑一顾,觉得那不就是绑在小腿上的布条子吗,有什么稀奇的?
呵呵,绑腿的用处绝对不亚于任何一种军队主力作战武器。它在军队里使用的时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
绑腿其实就是绑在腿上的布条,一般是长度1.5米~2米的帆布带,一端是平头,一端分叉成两条绳子。绑腿是从平头那端从鞋帮开始绕脚腿平裹,每一圈或两圈将绑腿翻面,以保证平贴腿面,不断向上打到腿弯处。打绑腿时应站起来打,松紧要适度,打太紧迈不开步,打太松不起作用,打得好的绑腿应将鞋口严封,走很长时间也不松。
绑腿的历史我们已无法考究。早在冷兵器时代,古人就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到了绑腿的重要性。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古代,古人出行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然而乘船、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大部分人出门还是以步行为主。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步行一天,血液沉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古人后来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就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早在炎帝时期,神农氏的形象就是小腿绑着绑腿,足踏着皮制鞋。很多田间耕作的农民和山民都打着绑腿,军队源自于人民,绑腿自然在军队中很快盛行。
在西方,使用绑腿的历史也很长,是和马刀、步枪一样的制式装备。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军队都大量使用绑腿。比如拿破仑的法国军团,他的步兵士兵军官一律打着绑腿,而且绑腿一直打到膝盖的上方。拿破仑曾经说过: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
尽管拿破仑对绑腿很看重,但是性格随意的法国士兵似乎并不在意绑腿。当时,有个军官向拿破仑报告:“我们新招募的19岁以下的新兵对绑腿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打上绑腿很愚蠢。他们开始只是把绑腿放到背包里面,后来就找机会把它们丢弃了,背包里空出来的位置改装食品和战利品。不过,丢弃绑腿并不是我军的特例,奥地利军队也报告缺少了5万双绑腿。”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有了汽车、火车,但各国陆军的战斗行军大部分还是步行。因此,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的士兵几乎都打着绑腿,包括苏联、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就连以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而著称的纳粹德国在进攻苏联时,无数士兵还是靠着双脚,一步步走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
日本是二战中最重视绑腿的国家,他们的士兵一律打着绑腿。在空袭珍珠港之前,日本除了命令南方军各师团苦练丛林、山地作战技巧外,还大量配发绑腿,很多士兵都有两三副绑腿。
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中,日军士兵在这些地域行军速度极快,远超过盟军的预计。盟军的局部防御计划刚刚制订下来,还没有来得及下发部队,日军就已经突破了防线。盟军被迫不断修改这些防御计划,闹得狼狈不堪。结果是很多英军和美军打不过日军,又跑不过日军,造成全线崩溃。当时各国军事高层都不得不惊叹这些打着绑腿的日军士兵的行军速度。
除了利于行军和防止伤害,绑腿在战争中也发挥了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医疗水平很差,医生和卫生员数量不足,在没有足够绷带的情况下,士兵们受伤以后就只能把绑腿当作绷带使用。粟裕将军在早年作战期间,有一次被国民党军队的机枪打中手臂动脉,血当时就喷出几米远,粟裕也因此昏死过去。若不是有救护经验的警卫员立即扯下绑腿奋力将粟裕的动脉伤处拼命扎死,或许粟裕就再也书写不了他的传奇人生啦。
在红军攻打腊子口天险时,由于正面强攻根本无法得手,被迫从两面的近90度的峭壁攀爬侧击。当时红军没有足够长的绳索,士兵们就用绑腿相连爬山,最终击溃了腊子口的鲁大昌守军两个营,打开了红军北上陕北苏区的道路。不过绑腿毕竟是布制的,红军上爬的时候,很多绑腿都断了,摔伤了不少人。
抗战期间,由于担架数量不够。一旦有伤病员急需救治,很多战士都会扯下绑腿,找两根木棍或者小树枝做成一个简易担架,把伤员送下火线。
除了辅助用途以外,绑腿还有一些实战作用。在一些伏击战中,八路军有时候会在复杂地形设置集束手榴弹,然后用绑腿作为绳索远远地牵引,把孤军深入的日军骑兵部队炸得人仰马翻。
二战后,世界各国军队陆续完成机械化转型,种类齐全的装备全面配备部队,步兵需要长期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绑腿因此逐步退出了军事舞台。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绑腿是配合半高筒棕色皮鞋使用的,到了1944年,随着M43双扣战斗靴的大量配发,绑腿逐步停止使用。到了1945年,美国陆军已很少再见到绑腿。
现在,尽管绑腿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但随着野外徒步旅游的兴起,我军65式绑腿在驴友中大量使用,绑腿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眷顾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