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没有外部竞争的条件下保持自身活力?
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在历史进程上,是伴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壮大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西方执政党的更替,本质上是大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代替另一个派别,他们的根本利益和人民大众是根本对立的。虽然西方的执政党也强调公众利益,但这一定是在满足其自身利益基础上才兼顾公众利益。西方预设了一个假定的前提:政党活力的唯一来源,就是两党或多党竞争。依据这一假设,由于中国没有多党制竞争,中国共产党自然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政党,早晚会垮台的。然而,几十年已经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活力来自哪里呢?一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三是广纳贤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选贤任能,保持执政骨干队伍的活力。四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8日)
胡鞍钢:天下大治是最大公益产品
“天下太平”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只有天下太平的“大治之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只有天下大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持续、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仍然是政治因素。“天下大治”是最大的国家公益性产品。因为它保障一个国家长期、可持续、稳定地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成为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如果从改革开放算,中国进入“天下大治”时代已经持续了30多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8%,远高于瑞典和美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不过这一时间,相对瑞典200年“天下大治”的时间,只有1/6左右;相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47年“天下大治”的时间,也只有1/4左右。如果中国再持续3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会成长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之一。所以说,中国的发展不在于经济增长率有多快,而在于“天下大治”的时间有多长。前者是果,后者是因。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中国,谁是国家公益性产品的提供者呢?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重大任务。正是他们能够有效地提供“天下大治”这样的最大国家公益性产品,才使得中国迅速发展起来,13亿人也会共同富裕起来,一起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朱维究:从提出“依宪执政”看执政党的理念转变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是党30多年执政经验和20多年宪法实践背景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1982年宪法基本适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需求,虽不能完全符合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但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共31条宪法修正案的颁行不断予以完善、逐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现行宪法在实施的30年过程中,至少有四方面的变化和亮点:首先,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在30年前没有的。第二,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规律,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将人权保障写入宪法。第四,明确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来源:《人民网》2013年03月9日)
乔润令:城镇化绝不能走老路
中国城镇化主要面对的问题是:第一,城镇化的质量不好;第二,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在区域布局上严重不平衡。第四,城市发展方式非常粗放。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面积扩张、资源投入,轻内部挖潜,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低下。重城市形象,轻人口转移。二是重新城建设,轻老城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的改造。三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投入和城市管理很不科学,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等。第五,城镇化不够和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迁引发了不少矛盾。二是产生了“三留守”问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三是大量文化遗产、古迹、古城镇伴随快速城镇化遭到不可逆的毁灭。现在,我们不但失去了古城,而且正在失去传统的乡村。下一步的城镇化绝对不能走以前城镇化的老路,一是要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前者一定要服务于后者。二是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要从外延扩张、粗放发展转向内涵为主,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集约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月23日)
万佳:数据治国
国家要靠数据来治理,数据是什么?说来说去,它不过是基本国情罢了。信息在爆炸,数据在革命。人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在崛起,“数据治国”的时代正在来临。是的,预见未来,这正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无处不在的海量数据其实是一座宝库,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据,便可发现规律,获取高价值的信息,从而让政府提前作出决策,企业及时寻觅机遇,政治家预见到民心所向,企业家发现新的商机。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却不是数据强国。大数据必将促进数据开放和利用,推动政府构建相应的数据开放工程,从而大大强化社会信息的公开透明。与此同时,数据开放势必牵动政府管理工作的革新。政府公开公共数据、财政开支细目的过程,也是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社会事务评估和监督的过程。尽管大数据时代会让民众的隐私和国家机密更易于泄露,但公开透明的大数据时代或许也会让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的保障机制获得提升,更加安全可信。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月22日)
俞晓秋:须在中国建设“网上超级政府”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顺应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中国而言,今天的快速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可归结为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络普及4种力量共同推动的作用。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中国也未落后,自1999年开始就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半传统、半信息化”状态。因此,建设一个强大的“网上超级政府”,十分重要且紧迫。第一,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鉴于党政领导与行政体制及特点,政府高效管理国家与社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网络平台即“网上超级政府”支撑。第二,政府要成为国家信息化的“引领者”和“驾驭者”,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网上超级政府”。第三,建设“网上超级政府”有利于促进和加快政治体制与政府管理方式的革新。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1月22日)
张玉玲 韩业庭 吴潇怡:网络要生发正能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冲击,传统媒体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直面社会热点,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发出主流声音,引导网络舆论。”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大为委员为此强调。“减少网络噪音,扩大网络正能量的传播,最重要的是要把网络的运营和使用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保驾护航。”施杰委员建议出台《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隐私,打击利用网络造谣、诽谤和人身攻击的行为,优化网络民意表达环境,遏制网络暴力。民建海南省委主委施耀忠委员认为,在网络立法中,应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权利之间,在公共秩序的规范与个性化的体验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他说:“作为一块公民素质的训练场,网络应当成为人人皆能参与的言论场所,成为监督制约公权力的强大阵地,成为安全、有序、开放与自律的交流平台。”郭为委员说,“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把政府服务信息网络化;对于网上舆论,政府要学会倾听,学会‘打捞网上最真实的民意;群众要学会表达,学会甄别最真实的公共信息。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工具,用好它,能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社会服务。”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3月7日)
魏干:净化网络空间应充分发挥法制正能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垃圾”——非法网络公关、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暴力层出不穷,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还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谣言散布和违法信息传播,严重危害网络生态环境的安全。或许有人认为,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不受法律调控,但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只是科技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应用,它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传统社会关系的延伸而已,绝非一种独立存在。因此,完善互联网法制建设是当前净化网络环境最的主要问题。就此而言,充分发挥法制力量净化网络空间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以保障网络用户权益为根本出发点推进互联网法制建设。第二,要以规范网络公司监督质量为着力点加快互联网法制建设。第三,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为落脚点深化互联网法制建设。
(来源:《民主与科学》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