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探析

2013-04-29 00:44郑瑞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评价

郑瑞萍

摘要: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是颇具挑战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总体上相关探讨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总体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78-0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著名科学家对跨学科的发展前景寄予了厚望,钱三强预示,“本世纪末到下一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1]。经过20多年的发展,确如他们所言,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大批多学科、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并在跨学科研究、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就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发展而言,随着人文科学内部、社会科学内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碰撞交融,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在摸索中发展壮大,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面对大量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如何系统、科学、公正地评价之成为学界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2]。那么,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是沿用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还是建立一套针对跨学科自身特点的评价机制和体制?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需要坚持何种原则,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尝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研究现状

关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之必要性学界早就认识到,并有学者对如何操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就专著而言,大量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论著,多是从宏观上探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诸问题,尚没有特别考虑到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特殊之处,只有只言片语论及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而多数跨学科研究专著集中于对跨学科的概念和内涵、跨学科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跨学科的个案分析,仅有个别论著在探讨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和管理时提及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解恩泽、赵树智、刘永振编著的《交叉科学概论》,该书在“交叉科学研究的管理”一章中,专门探讨了“科学评价交叉科学成果”。该书指出,由交叉科学研究的特点所决定,对交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不能使用单一指标,单因素择优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5个占据不同的权重的指标:成果水平指标、成果科学效果指标、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指标、成果难度及重要性指标、成果消耗指标[3]

就学术论文来说,绝大部分跨学科研究论文关注的问题与跨学科研究专著相近,单篇集中探讨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屈指可数,而且多为介绍国外跨学科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具体而言,相关学术论文有顾海良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其实现条件》[4],鲁兴启的《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和《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中的问题及其分析》[5],刘霓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评估跨学科研究:经验与创新》和《跨学科研究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对策》[6-8],魏巍、刘仲林的《国外跨学科评价理论新进展》[9],后两篇即是就国外资助机构、学术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评估或评价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进行的评述。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和《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中的问题及其分析》,作者指出,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应该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时, 可采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科学化的作用和影响”、“科学价值和意义”、“学术水平”、“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创新性”、“成熟性和完备性”、“可行性”、“适用性”、“科研效率”等10项指标进行评价。此文对跨学科成果评价指标的划分比较细致,但是其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国家科委发布的从1995 年7 月1 日起施行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中的6项评价标准,因此该文探讨的主要是软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更多地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跨学科。换言之,作者侧重探讨的是只是一部分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并不能涵盖跨学科研究成果,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成果。另有《人文社会科学跨學科研究的路径及其实现条件》一文,作者认为,要改革目前的评价体制和机制,充分考虑到跨学科研究的独特价值,突出跨学科研究学术评价的分层、分级和分类,但是该文并没有就如何开展分层、分级和分类这一难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至于国外学者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研究,囿于笔者资料有限,无法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多是借助国内相关论述获得一些认识。综合《国外跨学科评价理论新进展》、《跨学科研究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对策》等介绍国外跨学科评价理论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国外学者探讨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或者相对统一的评估标准。

从以上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已有研究的梳理和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初步的共识,即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但是总体上相关探讨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给予更多关注,并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

三、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探讨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总体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总体原则

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要注重借鉴国外跨学科评估的

先进经验,同时立足中国国情;注重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经验,同时又回到人文社会科学自身;注重立足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体制,同时充分考虑跨学科研究成果特点。总之,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总体原则是: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采用分类、分层的方法和相对宽泛的、多元的标准开展评价。概而言之,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总体原则是“统分结合”,整体评价中注重成果特性,分别对待。

(二)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分类

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厘清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主要特性,只有抓住其主要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价。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特征。按照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单位发布的《促进跨学科研究》对跨学科研究的定义: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是由团队或个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他们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方法、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统合起来,从根本上加深理解或解决那些超出单一学科范围或研究实践领域的问题[10]。从该定义可以看到,理解跨学科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是:两个以上的学科;整合。而其研究成果自然是包含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等,旨在深化或解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诸多复杂性问题,其要旨同样是整合,还有问题意识。我们先简要分析理解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第一要义——整合度。整合不是简单的概念、学术资料、方法或者团队的组合或拼凑,而是两个以上学科的概念或方法的整合统一,也可能是不同学科体系的重新组合,也可能是不同知识体系的综合或统一协调,还有可能是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的知识整合。然后是问题意识,跨学科从出现伊始,就是为了发现、提出、研究并回答现实时代社会生活中单一学科无法处理的问题,所以探究事实和理论的真谛、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是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明显特征。

分类是评价的基础,要做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合理,成果分类应该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具有较强的涵盖性和区分度;二是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和实践性[11]。我们先不论通常采用的研究成果分类法,即著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因为这种分类对于跨学科研究成果来说,虽然简单易行,但解决的只是研究成果形式特征上的划分,远远不能突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鲜明特征,也不能较好地区分跨学科研究成果,而正如前文论述的,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特性在于整合,在于多学科的方法、概念或理论,在于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对于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来说,根本在于抓住其研究内容。基于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智力加工深度的不同,对于跨学科研究的分类较有代表性且获得认同较多的分类法有三种,详见表1。

从上述三种有代表性的跨学科研究分类可以看出,跨学科研究从工具型到超学科研究,其学科和知识整合深度不断强化,工具型跨学科可能只是涉及两个或若干个概念、方法或理论的整合,比较好辨识和开展;合成型跨学科则是打破学科划分,尝试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并建立全新的学术谱系;超学科则是打破地域限制,打破学科限制,更多是团队攻关,其知识整合度更高更尖端,既要保证相关知识体的多样性、平衡和差异,又要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运用的主题、概念、工具和数据的一致性。进而我们以学科和知识整合深度为基本原则,从跨学科研究分类引申到跨学科研究成果分类,可以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划分为三类:工具型跨学科研究成果;合成型跨学科研究成果;超学科研究成果。

(三)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

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的設置原则是,在一般性研究成果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若干凸显跨学科研究成果特性的评价指标。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在现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做相应调整。具体说来,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在考察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时,需侧重评议跨学科研究成果以下方面的指标:(1)该成果的整合度如何,综合了哪几个学科的知识,得出了哪些新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对其他学科有何影响。在前述跨学科研究成果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先对评价对象进行初步划分。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评价专家要根据成果的学科和知识整合的情况,确定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归属,并相应地给予不同的权重分值。(2)该成果的问题意识如何,集中关注哪些重大研究领域和重点问题,是否做出了解答,以及解答的程度如何。(3)该成果的难易程度如何,在方法、资料的整合度上做出了哪些具体工作。具体而言,工具型跨学科研究成果、合成型跨学科研究成果、超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分别如下所述。

1.工具型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

如前所述,工具型跨学科研究成果是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方法或理论讨论一门学科的问题,其核心是概念、方法的整合。评价此类成果的指标侧重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及规范完备性,以及解答问题的情况。

2.合成型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

合成型跨学科研究成果较之工具型跨学科研究成果,其最大的努力在于学科建设方面,它尝试打破常规,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突破学科分类的限制,开创新的学科或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评价此类成果的指标侧重于其理论建构、学科建设价值,当然还有研究和回答现实社会中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情况。

3.超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

超学科研究成果因为更多是团队攻关的集体成果,其特色在于研究成果对多种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在于研究成果选题的前沿、尖端,在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在于其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规模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在于其可能存在的巨大的科学价值或学术价值。因此,对于超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要从以上方面全面地展开评价。

此外,鑒于跨学科研究成果学科和知识整合深度的强弱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对每一类跨学科研究成果都可以设置高低不同的权重分值,并规定在评价总分中所占据的比例。

需要指出的是,上文所述的评价指标是定性评价指标,至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定量评价指标设置则需主要考虑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知识整合度、社会影响、研究规范完备性等等。阿兰·波特(Alan L. Porter)在《计量研究者的跨学科性》[9]一文中提出对跨学科研究成果定量评估的两种指标:跨学科整合度(I),即Integration;专业度(S),即Specialization。整合度“I”考察的是给定论文文献的扩展程度,是对研究者的专业知识或常规研究领域超越程度的度量。随着文章引用学科类别的增多,且相对联系性减弱,整合“I”评分的分数也随之增加。分数越接近1,表明整合程度越高。“S”指标衡量研究出版物中学科类别的分布。“S”在文献层面上的任何变化反映的是期刊是否与多个学科分类相关。这一跨学科研究成果定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四)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方法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分类是基于研究内容和智力加工深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评价主要采用专家定性评价为主,并以定量评价为补充的综合评价方法。目前,首要任务是改进同行评议,建立跨学科专家评议库。在讨论相关同行专家评议弊病的文献中,讨论比较多的是“同行即同事”、“同行非同行”,而这两种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中表现比较明显,一是跨学科同行可能较少,学术圈子相对窄,大家彼此很熟悉,容易让人情关系干扰评审工作;二是在某一传统学科具有较高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不一定具备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所评审成果所属专业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更是无从谈起。但即便如此,鉴于同行评议在研究成果定性评价方面发挥的优势作用,吸收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评价小组仍然是国内外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问题的关键是,在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工作中,要尽量减少跨学科同行评议的不足,最大限度发挥同行评议好的一面,让那些与被评审成果作者无利益冲突、对于跨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有所体会,以及具有良好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学者进入专家库。需要强调的是,跨学科研究同行评议不宜采取通讯评议制度,更适合选用会议评价的方法。

四、结语

笔者分析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评价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并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然而一套系统、科学、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框架需要更具体、细致的评价指标的支撑,并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及修正。参考文献:

[1] 钱三强.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N].光明日报,1985-05-17.

[2] 张其瑶.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访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教授邱均平[N].科技日报,2004-11-18.

[3] 解恩泽,赵树智,刘永振.交叉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392-393.

[4] 顾海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其实现条件[J].高校理论战线,2011(1): 20-23.

[5] 鲁兴启.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1):87-90;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中的问题及其分析[J].科技导报,2004(4):26-27.

[6] 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J].国外社会科学,2008(1):46-55.

[7] 刘霓.评估跨学科研究:经验与创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1):80-86.

[8] 刘霓.跨学科研究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85-91.

[9] 魏巍,刘仲林.国外跨学科评价理论新进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4):22-25..

[10]COMMITTEE.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M].NW: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39.

[11] 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0.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ZHENG Ruiping

(Bureau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P.R.China)

Abstract: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s a very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issue. In some ways,the elementary consensus about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s already made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as a whole,the research about it is just start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otal principle,evaluation index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based on others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猜你喜欢
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制C肽质控品及其性能评价
写作交流与评价:词的欣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HBV-DNA提取液I的配制和应用评价
有效评价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模糊数学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