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孜
她是大洋彼岸美国人民眼中神奇的中国女子,独自一人以骑行加徒步的方式丈量着美利坚笔直的公路与丰富的地形地貌。胸膛中有一颗自由的心与浪迹天涯的情愫,这位不折不扣的“女汉子”,不仅见识到黄石公园的奇幻、古老淳朴的印第安文化,也让美国人见识到了她—来自中国深圳的姑娘 !
亚利桑那州—大峡谷
相识布莱恩的美好开始
一切都要从热情的布莱恩开车载着我和单车从弗莱格斯塔夫(Flagstaff)来到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南岸说起。相信我,看到峡谷的那一瞬间,我一定是一种目瞪口呆的傻样!因为出发的匆忙,我并没有查阅太多资料,因此反而对公园的第一印象充满新鲜感,且至极的深刻!知识浅薄的我很久以后才知道大峡谷国家公园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一,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就是:除了名声在外的“头衔”,身临其境是最好的课堂。
原谅我不得不在讲述骑行故事之前介绍一下布莱恩是何许人也。半个月前,拿到美国签证,开始筹备辞职旅行的时候,朋友帮我推荐了骑行的起点—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公园,同时也介绍了布莱恩。布莱恩曾在前一年招待过我的朋友,是活跃在热水澡网站(warmshower)的一位老年单车爱好者。通过几封邮件的确认,布莱恩提供了接头的时间和地点,就这样我从香港飞洛杉矶,再坐灰狗巴士,来到弗莱格斯塔夫,在骑行之前,在一个普通家庭中,我感受了美国文化的第一课。
布莱恩夫妇在一家异域风情浓厚的墨西哥餐馆为我接风。从历史学角度讲,墨西哥饮食中的大米由亚洲传播而来,但是其中的豆类、玉米则起源于当地,是重要的主食,配上溶化于其中的芝士,浓香四溢,口感极佳……直到在美国逗留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墨西哥饮食在美国的地位,类比来说,就像在深圳找到湖南餐馆一样容易:店面可大可小,价位有高有低,散布在全美各个城镇……而这种餐饮文化的背后是大量墨西哥移民涌入和美国西部印第安部落南北迁徙的延伸。
接下来的一天,围绕小镇周边,我们去看蜂蜜加工作坊、镇上的消防总队以及布莱恩收养马匹的马场,还专门驾车去了48公里外的Williams,看著名的西部牛仔大赛(Rodeo)……布莱恩就像送别自己的孩子出行一样,直到驾车载我找到大峡谷南岸的营地,才放心离开。
大峡谷村很适合骑车四处转转,除了商店、邮局、游客中心、博物馆,万万不能错过的是南岸的观景小径。大自然在岩石上勾勒出来的一道道线条,可以让任何艺术家汗颜,因为这是一幅创作在一整条峡谷上的画卷,是延续了600万年以上的雕刻……虽然是初夏,在日落之后,从峡谷北岸刮来的凉风,足以把我冻得鼻涕横飞。看着最后一缕阳光在层层峡谷上 留下昏黄的天际线,我早早地回到营地休息,为第二天徒步到峡谷底部积攒体力。
徒步是最简单的一种零距离深入峡谷的方式,虽然谷歌街景已经把通向峡谷底部的亮天使步道(Bright Angel Trail)搬上了互联网,但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明白什么是大汗淋漓、腿脚发软,才能闻到干热的味道,才能体会登山鞋上盖满尘土的感觉,才能随心所遇地停下来,研究仙人掌的各个角度,才能看着变换的岩土层,一路走来一路遐想……美国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国家,也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但是集中在公园里的游客,却绝对都是热爱自然的友善之人,如果在徒步的路径上停下来,路过的人就会关切地问你是否需要帮助?而公园树立各种标示,提醒游客不要喂食野生动物,不要离开登山步道,在绝大多数人都能够遵守的前提下,才能够把人类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保持在最真实、可延续的基础上。
从大峡谷公园出来后,我骑行在科罗拉多高原的沙漠公路上,放眼望去,全是光秃秃的岩石和精瘦的沙漠植被,振幅或大或小的正弦波在旅行的一开始就让我不得半点轻松,驮着全套露营装备、炊具和补给,使得我一直有一种错觉:一路都是上坡、平路和下坡,总是在转瞬之间就消失在面前。虽然之前我有过多次长假骑车旅行的经历,但是一个人流浪式的骑行在异国他乡,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心态:这一次,我是在把自己的一个梦想从脑袋里拿出来踩在脚下,去变成现实,不去依靠任何人,不被拘束于之前的生活状态中那些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从没想过回头或者放弃,唯一能给自己做“精神鸦片”的,就是一路都想着多遇到一些像布莱恩一样的好人。
犹他州—锡恩·布莱斯·拱门·峡谷地
与比尔的幸运相遇
大峡谷国家公园就在亚利桑那州的北部,从公园出来大概一周,我就进入了有着“魔鬼地貌”之称的犹他州。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一圈圈踩着单车来到锡恩公园(Zion National Park)所在的小镇,选了一个高档营地住下。享受了日落前的游泳池,然后大大采购了一番食物补给,面对着营地后面平地而起的大岩壁,我的精神世界还是在城市里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生活与每天单纯的骑车、惬意旅行之间游荡。
锡恩公园内只允许公共交通工具穿梭行驶,于是我只好把爱车留在营地,只身进园徒步。作为一个攀岩爱好者,虽然没有带着装备来一试身手,但发现公园内可以选择登高望远的徒步线路也是一件蛮兴奋的事情。天使降落(Angel Landing)是一个著名的顶峰,一路上看到有老太太手戴计时器,一遍一遍攀登刷新自己的个人成绩,有高大威猛的壮汉,因为恐高手脚颤抖地抓着扶手出大汗,有妈妈用篮子装着小Baby在半山赏风景……而我自己,左右两边看尽远方,让夏季充满生机的郁郁葱葱传递给自己一些力量,再找个树荫,睡个午觉,沉淀完上一周骑车的疲惫,还不能估算出接下来还要骑行多久。
峡谷地公园(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也是一个壮观而又神奇的景观,天空之岛(Island in the Sky)、针锋(Neddles)和迷宫(Maze)被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自然分割而成。我上午的徒步路线很有意思,一路有前人留下的小石头堆,作为岔路口的标示,而徒步的过程中,我和青旅结识的马特(Matt)边聊边走也让我增加了不少乐趣。马特是一家小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的高管,算是见多识广的美国人,出生在维吉尼亚,工作生活在旧金山。这样背景地道的美国人竟然对我说,他觉得中国的教育比美国的好,他觉得美国学校教授的课程浅薄而无用;他很喜欢旧金山的中国菜;他对美国的政治不满(在这件事上,好像每个美国人都有一致的观点)。马特每年圣诞节都会不远万里回家和亲人团聚,也对未来有所憧憬……意犹未尽的结束了徒步,马特回镇上上网加班,而我独自骑车沿着公路一路向南横扫公园内各个景观。
正当要骑到公园的尽头,乌云也滚滚而来压到了头顶,我知道逃不掉却也淡定,因为淋湿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回到营地换上干衣服就好了。正当我拍完壮观的天空、看着不远处瓢泼大雨吞噬了山峰打算英勇撤退的时候,这里除了我,唯一的一个游客詹姆士(James)主动询问是否可以送我回营地,原来他一路看我骑车过来,而又不忍心看到马上到来的暴雨把我浇成落汤鸡。一听说公园内的营地没有淡水,又把我邀请到他打工的营地免费扎帐篷。
当我在心里无限庆幸幸运之神对我的眷顾的时候,没想到这还不是全部!詹姆士的老板,也就是营地的主人比尔(Bill)是一个极其好客且乐于助人的退休医生,半义工性质帮朋友打理营地,同时做一些自己的生意。当他听说我的故事之后,激动的表情就像是听说了自己的女儿做出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一样,不管在营地还是去镇上,逢人就要把我隆重介绍一番,仿佛我们的相识对他来说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比尔和詹姆士每晚都亲自下厨,在营地的简易厨房做出各种美国特色的食物。在美国,野餐桌和篝火盆是每个营位的标准配置,而我露营了这么久,才第一次享受到了营地篝火的乐趣。短暂停留的五天里,我除了通过交流,对美国人的想法和心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经历了难忘的吉普车越野和跳伞。不得不上路继续骑向黄石公园时,离别让我以泪洗面,对于我,旅行中停留的意义更甚于赶路,但却不能停留下来之后放弃前行。
怀俄明州—大提顿和黄石
印第安生活,一生的收获
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虽然和黄石公园一门之隔,但在中国游客眼里,却远远没有后者名气大。而实际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攀登和高山徒步运动爱好者,对这里相当钟爱,美国原住民(Native American)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印第安人,更是把雪山当作他们的神山,保佑着这块土地和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人们。除了雪山,大提顿公园内的清澈的湖水让山的威仪有了柔美的呼应,又或是蛇河的力量感,又或是动物和植物的丰饶,又或者是我在公园里经历的多个奇遇……所有这些,让大提顿成了我一路以来的最爱。
神山比较眷顾我这个骑过崇山峻岭、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国际友人,让我这2000多公里一路有惊无险、精彩纷呈。我在就要抵达大提顿公园的那个中午,骑行在路上抬头看见远处深棕色的雪山顶的一瞬间,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被雪山的美和自己的这个流浪旅行。后来才知道,大提顿每年的降水量不同,雪山顶覆盖的程度也不同,而我来到这里的年份,雨水相当充沛,虽然蚊子比往年多出几倍,但是更胜一筹的风景,让一切负面因素都变得微不足道。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一个让人开眼界的地方,是独一无二的地热、色彩和动物生态群的集合体。从时间的跨度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在短短140多年时间里,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亿万年的地质奇观。从面积上看:它坐拥一座火山口,在独自形成的生态群落里,让大自然以最小程度的干涉运转,无论体型庞大或身材微小的动物,都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对于闯入它们家园的人类,它们或无视,或恐惧……也许对于人,它们脑海里根本没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自然法则。
最初,我骑入黄石公园,对于一个又一个垭口,真是又爱又恨,更糟糕的是,雨中骑行比之前更加频繁。但是当看到烟雾缭绕、色彩浓烈的西拇指温泉(West Thumb Geyser Basin),我也就可以完全不计较单车上洒下的那些汗水了。老忠实间歇泉(Old Faithful Geyser)的游客中心非常豪华舒适,一连看了两次喷发,而等待的时间用来欣赏公园纪录片,甚至在舒服的电影放映厅里打个盹都那么的幸福;诺里斯间歇泉(Norris Geyser)是一片开阔的冒着烟色灰白世界,让人联想起电影中用电脑制作出来的奇幻场景;猛犸象热泉在水量充沛的年份,色彩格外浓烈,而在这个游客中心附近,正处于繁殖期的麋鹿(Elk)会一群群地在草坪上静卧,刚出生的幼崽,可以在这里躲避不敢接近人类的狼和熊等天敌,而相对于人类,鹿群的体型占优势,一旦意识到危险靠近,立刻发起进攻……我在黄石逗留的两周时间里,除了上上下下地骑车从一个小镇奔赴另一个小镇,就是四处拍照、流连忘返,徒步登山、温泉游泳,最终觉得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黄石公园仍有众多的好玩之处未能探寻。
大提顿雪山不仅保佑了我一路平安骑行到这里,还赐予我经历了一次印第安人的生活。在科特尔湾(Colter Bay)的印第安博物馆,我结识了琼拉(Jola),她是公园请来与游客沟通,讲述印第安民俗的一位艺术家。当我把单车停在博物馆门外,瘦弱的背影让她印象深刻,我新奇地在博物馆里四处张望,来到她面前时,她便主动地和我攀谈起来。彼此有所了解之后,看我对印第安文化非常有兴趣,竟然主动要求我去她们村子小住,她说这样也许可以了解到更多印第安人的生活。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美国历史上占有重要角色的“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抵达落基山脉腹地所请的著名印第安人翻译及向导,是一位来自肖肖尼(Shoshone)部落的女人—萨卡加维亚(Sacagawea),而琼拉所住的村子Fort Washakie,正是这位女向导的故乡。我先后接受了琼拉的两次邀请,一共在印第安村落逗留了六周,亲身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勤劳。
这期间,我马不停蹄每天都在感受着牛仔(Cow Girl)的各色生活:收割干草、捡柴火、洗车、打猎、切鹿肉……这些体力活就是牛仔的“日常工作”;而观看印第安人的祈祷舞(Powwow),亲自加入到美国军人节的园舞(Round Dance),经历传统的印第安祈祷仪式—汗屋(Sweat Lodge),为家人朋友祈福,长途跋涉去看新发现的印第安人岩画古迹,穿着传统服装加入到“山里人大集会”中……这些简单而又有趣的节目,是牛仔女孩的“娱乐”;琼拉用心地教授我印第安手工艺品—捕梦网(Dream Catcher)的编制方法,还有小珠子首饰的设计和制作(Beads Work),让我这个一直向往艺术的东方人无意间跨越国界,师从了一位美国原住民艺术家 。她待我如女儿一般,我也以印第安妈妈称呼她。如今回头看,这段印第安生活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回忆,也是此生印第安精神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