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一、 智慧的课堂是唤醒的课堂
1. 品味课题,唤醒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学生内心世界是一种唤醒。许多课文的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又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位教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开始接触课文,教师就从课题入手。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的柳树,不写其他地方的柳树?
师:带着你的疑问,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时,我强调了“青海高原”一词。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要写柳树,这株柳有什么独特之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看到了此时的“读”课题,已经是有思考地在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就是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眼睛,文本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形象,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也正是激起思维火花之时,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课堂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人人参与、个个思考,从而开启思维之门。
2. 品词品句,唤醒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唤醒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老天鹅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想象画面,品味出内涵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语文教学,精彩。课文第5自然段中值得品味的语言点很多,例如“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沉重的一击”,包括标点符号“……”。如果在教学中零零碎碎的品析,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老天鹅形象的整体把握,就连思维的方式也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诸多的词语中,哪个是“词眼”,哪个词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用智慧读出教材中蕴含的智慧,合理重组、优化教材,用智慧设计出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智慧的旅程。经过反复品味,我抓住“沉重的一击”为突破口,进行一连串的追问。
[问题一] 这“沉重的一击”是怎样的“一击”?学生通过读描写老天鹅撞击冰面的语句,体会“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等几个词语,进而在脑海中呈现了画面,这是奋不顾身的一击、这是竭尽全力的一击、这是勇敢顽强的一击。
[问题二] 老天鹅为什么要“沉重的一击”?学生通过联系前文,知道了“沉重的一击”背景,冰封湖面,没有食物,面临绝境,为了生存、为了整个天鹅群,老天鹅奋不顾身。
[问题三] 这“沉重的一击”给你带来怎样的震撼?
这样的追问,一环扣一环,“穷追不舍”,趁热打铁,顺势一问,问题由易到难、由文字到画面、由形象到内涵的挖掘、到主题的升华。抓住“沉重的一击”这一词语品味点,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同时,开阔了思维的广度,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深刻。在课堂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学生的心智之门开启了,智慧之芽萌发了,沐浴在言语智慧之中的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 智慧的课堂是提升的课堂
智慧和能力联系在一起,有能力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智慧的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智慧生长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标志。
开展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积极主动、极富创新性的阅读方法。它张扬的是个性,流露的是感情,体现的是交流。但提倡批注式阅读,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马行空。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批注方法,尽可能运用符号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章用得准确精彩的字、词、句进行圈、点、画。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第5自然段,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批注式阅读,让学生找出令人震撼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的读书方式,教师若不加以指导,学生有可能就泛泛而谈,诸如“奋不顾身、率先垂范、勇于奉献”这样大而空的词语就会出现在批注中,而问起具体的细节,却不能详尽地描述,貌似热闹的表象背后,掩饰不住阅读思考与积累的苍白。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示范自己阅读的思考过程,教师边示范边说,“老师在阅读时,圈画了‘腾空而起这个词语。这时,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一只老天鹅扑扇着翅膀奋力地向上飞,竭尽全力。于是老师接着想:老天鹅呀,你为什么要这样飞,摔下来时,难道你不疼吗?”接着,老师在“腾空而起”旁边写下“飞得高、冲得猛,难道你不怕摔疼吗”这样的批注。最后,老师介绍批注方法:“老师就是这样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写一写,把‘腾空而起这个词读透了,品出了味道,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意蕴。”有了示范,再让学生做批注,成果不能不让教师惊叹:
“读到‘石头似的这个词,颠覆了我对天鹅的印象,它们不顾自己优雅柔软的身躯,勇敢地向坚硬的冰面撞击。”
“读到‘颤动这个词,不仅是冰面在颤动,我的心也在颤动,老天鹅你不疼吗?”
“读到省略号,我想到老天鹅在无数次地撞击冰面,同时也是在向命运抗击、向命运挑战!”
学生的思绪在文字间跳跃飞扬,他们看着自己的批注,就像看到了自己思考的轨迹,而且在交流的时候更能做到有的放矢;看着学生们的批注,我的心里也会涌上莫名的欣喜和满足——学生们会读书了,读书的潜能已经逐渐被发掘。这样,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会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通过动笔圈画会留下自己分析思考、情感疑惑的痕迹,进行深度地阅读,书的精髓自然被内化,而阅读也不至于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长此以往地训练下去,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打开,笔下自是滔滔不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他们的个性也才得以神采飞扬。
三、 智慧的课堂是发展的课堂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因此,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的最佳契合点,发掘语文教材的隐性资源,深化与拓展教材内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使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沃土。教科书中每一篇课文都应当作为一种学习凭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确立“语文的生长点”,带着课堂学习体验走向各自的课外生活,在生活中深化课内学习经验,为学生打开饱览远方无限旖旎风光的窗口。如学习了《小草和大树》一课,我推荐学生阅读《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等文学作品,从经典中使学生对三姐妹在逆境中成长有更深体会,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学习了《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植树造林更多的好处,拓展了课外知识;学习了《老师,您好!》一文,学生搜集有关赞美老师的名言、诗歌,开诗歌朗诵会。学生既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知识和能力,也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作者单位:徐州市鼓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