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体验成就有效课堂

2013-04-29 00:44张静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阿炳骡子大黑

张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呢?

一、 以“演读”促体验

演读,就是表演式地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和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模仿文中角色,原汁原味地朗读、表演,直接体验,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对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如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在学习猴子和乌鸦、喜鹊、杜鹃的三次对话时,就可以采用“演读”的方式,请学生戴上头饰上台来演一演文中的角色,请台下的小导演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看小演员们表演得怎么样,给他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演读中,转换着角色,进入了课文意境,与人物心灵相会、相融,真切地感受到猴子做事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

二、 以“换位”促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心中,引发情感转化。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在彭德怀怒吼的命令声中,枪声响了,大黑骡子倒下了。大黑骡子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彭德怀从此失去了一名心爱的战友,他怎能不悲痛欲绝呢!此时此刻,彭德怀心里会默默地说些什么呢?假如大黑骡子在天有灵,它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悲壮的氛围中,让学生想象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心理,换位体验并模拟角色对话。学生有感而发,对指战员的大爱,对大黑骡子的真爱,对彭德怀矛盾、痛苦心理的体验喷薄而出,把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声发自肺腑的“大黑骡子,对不起……”,一句发自内心的“主人,我不怪你……”,犹如学生心灵的呼唤。情与景的交融,生与死的话别,化为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伟大情怀在学生们的心中荡漾。

三、 以“补白”促体验

很多课文留有空白之处,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空白,补充形象的画面和真实可感的材料,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强化内心体验。当然,这个空白一定要有挖掘的价值,或者有利于文本内容或情感的感悟,或者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等。例如,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中第4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此时阿炳感慨万千,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以学生的经历是无法体验的,必须让其先了解阿炳生活的“坎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冒着严寒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在一条幽长的小巷,阿炳拖着沉重的步伐回来了,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在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阿炳又饥又渴,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阿炳?”通过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真切的坎坷画面,理解了阿炳此时的心情。抓住文本空白,让学生去诠释,放飞他们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让解读变得饱满,同时也有效促成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四、 以“媒体”促体验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缕清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出学生学习文本可能出现的“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架起学生体验的桥梁。如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敦煌莫高窟是陌生的,仅凭借文本以及几幅插图,是很难完成这种体验过程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多媒体实现学生与莫高窟的亲密接触。我通过制作课件,链接网页,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彩塑图片、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图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记载着莫高窟遭受浩劫的数字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莫高窟确实是艺术宝库。学生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啊!”“如果不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这些宝物也不会沦落到国外去,真是可惜!”“外国侵略者真是可恶,在我们的土地上为非作歹,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不被欺负。”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言,让学生的体验走向了深处。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猜你喜欢
阿炳骡子大黑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张帮主
大黑
张帮主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逻辑思维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