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纵观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多年来都按照“教读——解词——翻译——主旨”的模式在教学,过于注重语法知识讲授而忽略了文章语言美和内容美的品味,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怎会快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教法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因而改革文言文教法刻不容缓。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快乐”起来?几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终于,我和学生们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快乐一:美读。
文言文的朗读非常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可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对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起着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领悟文中的语言内蕴和丰富情味,甚至“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微妙之处”(叶圣陶)。
在我的教学中,诵读一直贯穿始终。我总是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读,读顺了,读熟了才开始赏析文章。学生们一开始也是应付式地读,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了一首悦耳动听的古筝曲,我认为用来为我将要上的《三峡》一文作配乐再合适不过了。于是那一节课,我为学生们配乐朗读了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们深深地陶醉了。朗读结束,他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感叹道:“太美了!”我适时地鼓励他们:“我们所学的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质兼美,你们用心读,反复读,一定能读出其中的美,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学生们的好胜心被激发了,兴趣极大,七嘴八舌地读开了。有了老师的示范、情境的创设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将这一课读得极好了。从那以后,我常给学生们范读,或给他们听优秀的朗读录音。美的感染力实在太强了,学生们由衷爱上了朗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读,摇头晃脑地“之乎者也——”成了他们最快乐的事。
快乐二:巧背。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课标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烂熟于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景、美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每篇要背诵的文言文,我都会背一遍给学生们听。还记得我流利背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流露出诧异的难以置信的表情,而我故作轻松地说:“这算什么,只要下工夫,有方法,再难再长的我都能背。”我教给学生们不少背诵的方法,其中“抓文脉,记板书”是最有效的一种。我的板书设计,基本上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主旨和写法,抓准文脉,记住板书,再长的文章学生们也能背下来。如《醉翁亭记》一课,第一、二段的板书设计是:
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朝暮之景:日出——云归
四时之景:野芳——佳木——风霜——水石
这一板书,就是两段的脉络和主要内容,记住它们,背诵轻而易举。抓住名句佳句为突破口背诵也是常用的方法。此外,我还用竞赛、抽查等方式,激励学生,一旦学生能背,哪怕只有一小段,即大力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背诵热情不断高涨。背诵,成了他们最得意的事。
快乐三:自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历代政治、文化、教育、地理、医学、科技等方面的典籍,都以文言文形式流传至今。课文中涉及的大量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成语典故、历史人物是学生不太了解又渴望了解的。对这些,我一改以往老师先查好,上课念给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由组成合作探究小组,鼓励他们上网、去图书馆、向相关学科的老师请教,并做好记录,上课时讲到相应内容就由相关小组负责解答。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查找,成了学生们最乐意做的事。
快乐四:热论。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而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正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需要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引领,这样他们才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光靠老师喋喋不休地讲,效果未必理想。
课堂上,我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辩论、师生共同探讨。如宋濂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当代中学生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等一类问题。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认识也是越论越深刻。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辩论,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是大有益处的。讨论,成了学生们最兴奋的事。
我的学生们曾说:“学文言文,我们爱并快乐着!”真的,文言文快乐教学,我们乐此不疲!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