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萍
初一学生因为刚从小学升上初中,在小学接触的文言文较少,所以觉得文言文比较难学,普遍存在读不懂字,不懂词义,不想背书的现象;而教师担心学生基础差听不懂,就逐字逐句地翻译,从头到尾都讲解,学生则机械地记录,录音机式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干脆就不想学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呢?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在具体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几种做法,收效良好。
一、激发学习兴趣,切忌单调枯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活泼,上课激发学生兴趣可分三步走:开头导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好奇入场;中间过程设置竞赛,给学生表现才华的机会;结束语营造氛围,让学生回味无穷。如《童趣》的导入,可让学生欣赏歌曲《童年》;《〈论语〉十则》的导入,可让学生观看关于孔子的视频;《山市》的导入,可让学生看有关海市蜃楼的图片;《〈世说新语〉两则》的导入,可播放动漫图片,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寓言四则》的导入,可给学生讲守株待兔、南辕北辙的故事,还有古希腊神话等。丰富多彩的图片、扣人心弦的故事,使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强。好的导入是学生学习劲头的源泉。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能激起儿童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学生有了积极的情绪表现,就会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就会开展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间课堂主要是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学生因要竞赛而间接产生兴趣,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我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背诵诗歌比赛、诵读接龙比赛、查找通假字比赛、实词虚词例句比赛、课文改成故事比赛、增添故事结尾比赛、课文知识检测比赛等,竞赛后计算总分,优胜者给予加分奖励。学生在玩中得到快乐,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准备下课,结束教学前,也要给学生一些题外话,以拓展他们的能力,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如《寓言四则》的结尾,可给学生增添配有《滥竽充数》的图片文章,拓展学生课外文言文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山市》的结尾,可给学生补充山市形成原因的科学原理,及拿破仑在1788年率军进攻埃及,行军途中偶遇海市蜃楼而惊慌失措的故事,继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论语〉十则》的结尾,可给学生拓展阅读孔子的其他语录;《童趣》的结尾,可让学生读李白的诗歌《长干行》,知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由来,让学生谈谈童年趣事,思考怎样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和爱学。学会就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会学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授之以渔”;爱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有效地学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地会学,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能保持学习的劲头。正如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所说的:“必须承认保持青年的快乐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二、明确学习方法,切忌杂乱无章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言文年代久远,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非常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去学习,然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会终身受益。
1.听
首先,多听课文朗诵录音,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听,是摄取语言信息,多听课文朗诵,才能积累知识,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如《童趣》的“趣”,就要通过多听来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看飞蚊,神游草林虫兽间,鞭蛤蟆,其情感变化多样;《咏雪》要听出谢太傅的“笑”和“乐”;《陈太丘与友期》要听出陈元方与父亲朋友的对话,感知陈元方的机智聪明;《观沧海》要听出诗人想称雄天下的远大抱负;等等。一句话,听,不但要听准字音,还要很好地感知作者的感情变化。其次,以听促写。每节课坚持十分钟听写,分三个内容:重点字词的音和义;重点句子的翻译;诗歌词句的听写。
2.说
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课文。说,是输出语言,不但能翻译课文,还能深刻理解课文,加上自己的观点,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方面加强训练:一是复述课文内容;二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我要求学生用两个字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诚信;用景物名词来概括《山市》里的海市蜃楼的变化,即孤塔——禅院——宫殿——城郭——危楼——常楼;教学诗歌《钱塘湖春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初春景象等。这样,学生学得好,记忆也加深,起到消化吸收知识的作用。
3.读
(1)读注解,背诗文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文言知识基础的人阅读起来也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阅读注解的习惯是必要的,只有认真阅读浅显易懂的注解,才能很好地解决生字词,初步达到“了解课文”的要求,为听扫平障碍,为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解的习惯,还可以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方法有仿读、朗读、背诵竞赛等。固定的形式是:每上课前背三首诗;午读朗诵诗文。技术要求:一是投入感情;二是注意抑扬顿挫;三是在课文上做标记。这样,对文章速度的变化、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形成很好的语感。
4.写
找规律,做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言文很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不能学一课背一课,然后就丢一课。这需要教会学生找出实词虚词的规律、特殊句式的特点,再拿个本子把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要求一课一总结,一单元一检测。
学生的听、说、读、写缺一不可,且在初一的时候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听、说、读、写在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加强这四项内容的训练,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就会提高,其整体素质就能相应地提升。
三、精讲文言文的美,切忌面面俱到
文言文教学不应只是读读课文、解词译句那么单一,文言文中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有着令人钦佩的宽广胸襟,这些才是文言文学习真正的精髓。不能把文言文教学孤立起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把握“美点”,从而让学生感受美,不再觉得枯燥乏味。写人的文章要突出人的美,写景的诗文要突出景的美。
1.品赏语言的魅力
教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品赏语言的魅力。如《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新燕”是早春的象征物,都是描写早春的绝佳切入点,加上动词“争”“啄”的使用,就让画面变得立体、动态而又喧哗热闹,表现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景美,人也心情爽朗。《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的景色: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升起朝阳,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表现时序的交替,但“日”与“春”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2.感受人性之美
教学生将古人的警句与现代人生的智慧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感受人性之美。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凡事只有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理解尊重,和谐共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懂得学习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都能向别人请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3.领略美好高尚的情趣
教学生欣赏人物,领略美好高尚的情趣。如《童趣》中的作者天真可爱,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蚊子飞翔想象为青云白鹤观,把草丛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神游其中”。《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元方敢与父亲的朋友据理力争,当面指责他失信无礼,陈元方的表现极为机智聪明。《咏雪》中的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显示出其惊人的才华。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只要我们适当地点拨,就能让他们领略人性之美、景物之美,感受到古人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就会学得兴趣盎然。
四、鼓励学生多问,切忌嘲笑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生观察事物和生活的角度都和成人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往往幼稚可笑,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学生。文言文的内容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不说学生,我们成人都有许多疑问,所以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他们就会学得更快,也会更好学。学生的提问方式有:一是随堂或课后提问;二是书信提问。教师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回答,不会的就先记下来再查资料,然后共同学习。如《童趣》中作者把蚊子想象为白鹤,虫子、蚂蚁想象为野兽,草丛想象为树林,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土块低凹的部分当成山沟等,想象极其丰富,但对现在经常接触网络的学生来说,却觉得作者是“无聊”,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解说和引导。
文言文表面看似枯燥,但细细品味,却浓香醇厚。只要教师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予学习方法,教好“美点”,鼓励多问,学生就不会害怕文言文,就能学好文言文。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