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一稿多投 倡一稿独投

2013-04-29 15:39滕妍
新闻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一稿多投稿子版面

滕妍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每遇笔下有好的题材,也出于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除了把新闻写给本报之外,总要同时投向其他报社。有时还进一步深挖、细润后,再投给上一级报社,或是某媒体的多个版面。希望此家不用,彼家能相中;一版不用,二版也许缺稿。结果还真事如己愿,大多数情况下,投出的稿子不会全军覆没,总有“一标”能够“中的”。尝到“一稿多投”的甜头,以后便照例行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来到总编室和编辑中心工作后,天天审阅版面,好几次都审出了同样的问题。一篇本报几天前刚刚采用的稿子,不久又出现于另一版一校。好在笔者对此文“似曾相识”,便翻找前几天的报纸比照,确实“一模一样”,于是赶在清样前把它撤了下来;如果是“未曾相识”呢?要知道,重稿可是报纸作业之大忌。

出现以上重稿情况,有几种可能。一是作者持有“多投采用率高”的心理,便往多家媒体特别是一家媒体的多个版面投一稿。熟料,一家媒体的各个版面的一些专栏或专刊很可能就有交叉的内容。以《呼伦贝尔日报》为例,法制新闻,一版有相关的专栏,三版亦有一些版面,均可以收纳此类文章。而重要的是,各版的编辑很可能并不知道,同样的内容其它版面已经采用,重稿的种子就此埋下。二是同样的一则新闻或一个素材,可能会被多位记者发现并撰写,却投给了同一家媒体,倘若最终的投向一致,问题尚不是很大,收阅者一眼便可以发现两稿相重。怕只怕稿件最终落入了不同的编辑手里,而各自经营一片天地的编辑们,即便时时注意手中的稿件是否属重稿,也难保百有一漏。同时,由于作者不同,角度不一,题目各异,有时即使是内容相重,也很难一下识破,这样,就又埋下了重稿的隐患。

其实,作者“一稿多投”无非是想让媒体采用而已,媒体是否采用某一稿件,关键不是你投了多少次,投射范围有多大,而是稿件的质量。任何一个编辑都绝不会戕杀一个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是编辑工作的食粮,是支撑其版面、荣耀其版面的重要力量。只要所投的稿件是经作者精雕细刻,而非用心采写、或应付差事的,都会有一个好的归宿。多投,对稿件的采用并无太大帮助。

不走“一稿多投”之路,除了要在稿件的质量上下功夫,还有一些方法也许有助于你提高稿件的投中率。

一是对所投媒体的版面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无论一稿是投向多家媒体,还是投向一家媒体的不同版面,投稿前不妨先仔细研究一下各媒体或各版面的类别,以及内容的倾向性,看看是否有一些固定的“节目”,比如专版或专栏;是否流露有编者的独特喜好,比如文风或辛辣或婉约,篇章或精悍或深长,方法或抒情或记叙,内容或畅今或忆旧……以便有的放矢,投其所需。以《呼伦贝尔日报》为例,仅三版就有“生活”“书香”“北国纪事”“天边”“健康”等10多块专刊,几乎囊括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如果作者对以上划分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写出一篇稿子便盲目地投出去,“花落谁家”听天由命地去等待,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有针对性地投稿,非常重要。

二是要善于与编辑建立良好的关系。常常见到一些通讯员,送来一篇稿子放下便走,以为稿件送到编辑手里就万事大吉了。既然作者已经来了,何不坐下来讲讲你的稿子,探讨一下可采用性有多大,倘若“尚可”,便也走得放心;倘若尚有不足,不正好及时“讨教”,“近水楼台”焉能放“月”而归?即便是邮来的稿件,也可以电话征寻编辑的意见。其实编辑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通讯员队伍,并与其建立稳固的关系,君不见,一旦有好稿件投来,编辑那爱不释手的模样,真比自己作出一篇好文章还要高兴。所以,通讯员不妨大胆地与既定目标的编辑取得联系,博得指点。当这种关系建立并长久保持下去,何恐稿件质量不能提高?何愁投稿命中率不能上升?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自己也是毫无目标地乱投一气,虽然时有刊登,但“一稿多投”也一定给编辑同志引来了不少麻烦。“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真诚地告诫所有爱好写作的朋友,投稿百发百中有诀窍:一要研究,二要慎重,尤其是“一稿多投”,须慎而又慎。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责任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一稿多投稿子版面
《老年医学研究》编辑部对一稿多投问题的声明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拖稿的各种理由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