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华
古代诗词的鉴赏学习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代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有利于中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只有了解作者写作诗词时的社会环境与当时的处境,才能在心底里贴近作者。鉴赏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作者写作诗词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遭遇,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为深入鉴赏诗词,明确主题铺平道路。如鉴赏《诉衷情》一词时,应向学生介绍作者陆游,知道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的生平情况。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第二步:指导吟诵,鉴赏语言
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声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诗词语言的鉴赏首先立足于吟诵,通过反复吟诵,在多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诗词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诗词诵读节奏的划分方法与规律传授给学生。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种短小的句式,急促的节奏,高昂的声音,本身就让人产生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感觉,表达了诗人高唱入云、雄浑博大的气魄。吟诵诗词,还可以配以基调一致的中外名曲,更能展现诗的音韵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其次,诗词语言的鉴赏还要在关键词语、诗句的品味上下工夫。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含有诗眼或词眼的句子来突破,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如陆游《诉衷情》一词中的“胡未灭”的“未”字,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的“先”字,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的“空”字,饱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与某字比较起来,试评论高下优劣”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鉴赏步骤: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是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第三步:激发想象,再现意境
诗词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形成一个个意象,配以读者的想象,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我们把诗中的意象组合起来,眼前好像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时值深秋,在一片死寂之中,那号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设计如下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再现意境的步骤:一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二是概括诗词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三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的情感进行适当的分类,如可分为忧国伤时类、建功报国类、思乡怀人类、生活杂感类、长亭送别类等,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之后,学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时就会容易一些。
第四步:融身意境,领会主旨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融身意境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把握意境的三个方面:景,情,境。景,就是指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境,就是指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情,就是指诗中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循序渐进,分三个层次欣赏诗歌:一是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出的部分补充出来,使之趋于完整;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如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先描绘了七种事物——黄莺、红花、绿树、山村、水乡、酒旗、春风,这些构成了“江南春景图”,后面接着又写了楼台、寺院等,这样描写使江南春天的优美景色又蒙上一
层神秘的面纱,给人以启示和联想:难道诗人就是要表现美景?这样多的楼台、寺院是怎样修建起来的?为什么要修建?这样追问,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就可以感受到诗人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意图:诗人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批判了统治者,从而鞭挞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寺院,劳民伤财求神的愚蠢行为,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第五步:分析手法,辨析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在教学中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首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等。如曹操的《观沧海》,实写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由此而产生的虚写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虚实结合,不但扩大了诗的意境,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浩浩气势。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属于直抒胸臆。而《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属于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其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说,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等八种。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离别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再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有象征、联想、想象、抑扬、衬托、对比、渲染、用典等。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化用了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一位是伊尹。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强了信心。在教学本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用典的作用,更好地把握诗的主旨。
最后从结构模式的角度来说,有卒章显志、结构对比、伏笔、照应、层层渲染、铺垫等。如李白《行路难》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采用了卒章显志的方法,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胸襟。
当然,诗词鉴赏教学是不能通过模式化操作来完成的,上述的鉴赏步骤仅供参考,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开创诗词鉴赏教学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