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内蒙古日报》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要通过坚持正确导向、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正面宣传来把握主动性、掌握话语权,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党报的坚守和转型
面对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报要承担起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就必须不断创新新闻宣传。要突破固有的传播理念、模式的束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刷新新闻产品生产的基本流程,增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新闻理念,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抓好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新形势、新情况,新的社会群体诉求各异,新型问题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有新理念,以新迎新,以新对新。如果理念陈旧、缺少创新,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就会减弱,效能就会降低。如果不能够有新的理念,陷入过去的老经验,自我循环,就不能够完成我们应该完成的使命。要从新闻宣传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入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直接指导新闻宣传实践,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占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
创新内容制造,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新闻宣传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紧紧把握国家和自治区工作大局,积极主动关切社会形态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变化、生活潮流的变化,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引导主流舆论,提供良好舆论氛围。比如,根据新闻宣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策划系列重点报道,用过去、现在、未来的经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纬线,拓展新闻的深度、广度和厚度。突破习惯上单向灌输式的宣传,以读者健康的需求和关注为切入点,为读者提供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信息性、生活性服务。
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语言无味的八股文章,千人一面、毫无生机的官样文章,是不可能让党的政策走入群众心中的。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要把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创新话语体系,转换角度、转换语态、转换方式,避免材料语言,力戒空话、套话,报道向短、实、新靠拢。在采写各种体裁的报道时,尽力使宣传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除消息体外,多尝试运用特写、侧记、综述等形式,突出图片报道的功能和分量。
全力建设新媒体
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达3亿多人。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我们要积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新媒体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内蒙古日报社目前拥有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新闻网、正北方新闻网、索伦嘎新闻网等网络媒体。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我们已经开始战略转型,通过“报网互动”等方式不断擦亮报社品牌,扩大了影响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新媒体的拓展力度,通过报网融合,创新传播手段。
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建设。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的重要阵地、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引导社会热点的重要平台。推动传统主流媒体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领域延伸,营造网上良好氛围。加大网络专栏内容创新、新闻专题制作、产品互动性及用户体验度的开拓,在资金、政策、技术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强网络技术升级,释放新兴媒体的生产能力。组织协调采访力量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进行第一手报道,以“报纸+网络+手机”的组合方式立体化传播新闻。
建立新媒体创新平台。通过与渠道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合作,力争在手机报等传播终端上实现突破,建立数字内容统一整合的新媒体创新平台。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报道内容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多媒体形态,使报纸的部分内容延伸到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有效扩大党报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培养现代化全媒体队伍
美国媒体风暴公司总裁布莱恩·斯道姆说:新一代报业记者不但要继续发挥文字的优势,还要迅速掌握收集图像、声音的采访技术。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电视新闻一样的文件,这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在以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和以多媒体主要报道方式的后报业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媒体队伍,培养出一批集策划、写作、摄影、摄像、录音、编辑、网络技能运用以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已经成为党报的共同选择。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和高等院校合作,在大学建立“多媒体实验室”,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新闻基地挺进。邀请国内媒体专家来报社授课,有组织地派出编辑记者到高校轮训。扩大投资用于员工的继续教育,鼓励中层干部和骨干采编人员积极参加与高校联合举办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学习能力,紧跟媒体发展的步伐,掌握全媒体时代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注重业绩,多劳多得。遵循新闻采编规律,不断推进和完善记者编辑考核制度的改革,通过考核展示新闻判断、新闻写作、稿件处理的得失,达到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促进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目的。同时,要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让采编人员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补底气”,精心打造一批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品牌活动、品牌专栏。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