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余
借着到湖南出差的机会,参观了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少年时就渴望到毛泽东同志出生、成长的地方去看一看,但觉得那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奢望。考入军校,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愿望深深埋在心底,盼着有一天能够实现。没想到,这么快、这么突然机会就来了。只是太仓促,只有半天时间,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嘹亮熟悉的歌声在圣地韶山上空回荡着。伟人已去,历史渐远。但他的光辉思想,以超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哺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的智慧韬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丰功伟绩,中国人民永远深深地敬仰缅怀!
〖山河有界 思想无疆〗
相传远古的时候,舜帝南巡路过湘江岸边的一座松柏叠翠的山峰,休息时命人吹箫奏乐,箫声起处祥云缭绕,百凤翔集。由此,舜帝曾停歇过的山峰被人们称为韶山。韶山的人们祖祖辈辈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山村四周林木青翠茂密,挺拔苍劲,山脚下布落着池塘和农舍。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这里地处湘中,山峦一座连着一座,少有广阔的平地,出行交通不便。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人类思想的传播。远古华夏诸子百家思想从遥远的黄河流域、长江两岸,穿山越岭,跨江越河,在这里深深植入,又一代一代地延续传承。身处山村的人们尚学崇文之风浓厚,他们省吃俭用,辛勤劳作,供养支撑着子弟后代上学读书。毛泽东从8岁起在家乡韶山的南岸私塾等旧式学堂念书,13岁时被迫辍学,回到家里和父亲一起耕田种地,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帮助记账,夜深人静时如饥如渴地学习。一盏陈旧的油灯见证了少年毛泽东学习到深夜的情景。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大量地阅读了能够找到的各类书籍。旧小说中贫苦农民起义的“平等”“平均”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交织影响着少年毛泽东,使他从小就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思想感情。16岁时,他又到家乡附近的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有知识的地方就有思想。湖湘大地也不平静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四处激荡传播着。这时的毛泽东读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许多当代人写的文章,以及宣扬新思想的书。少年毛泽东立下誓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长沙,接受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和着时代的节拍,踏着时代的鼓点,唱着时代的强音,走上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人生道路。而他选择的信仰,又是人类思想大穿越的结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越过大洋,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在苦难的中国落地,以其无穷的力量,最先被一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思想再次发挥了其无限的力量,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上了一条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道路。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从实践到理论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逐渐被共产党人所信服、追随,被尊崇为最高领袖。毛泽东思想巨大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指导价值,成为共产党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锐利武器。在韶山毛泽东广场入口处,一块巨石上刻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几个大字,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了花篮。
〖崇高信仰 苦难辉煌〗
韶山景区主要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广场、毛公祠等几个景点。聆听着伟人的成长故事,感受着领袖的伟大情怀,脑海不由闪现出影视片中看到过的毛泽东同志的音容笑貌。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发起成立新民学会,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宗旨。怀抱着这一追求,他投身到社会革命,在实践中寻找真理。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青年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迅速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并于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毛泽东参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那年他28岁。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一时白色恐怖遍布全国,有的动摇,有的变节。但是坚定者依然坚定,战士依然战斗。因为战士心中有着自己崇高的政治信仰,他们不畏惧退却,不改初衷,不惜牺牲一切。他们“掩埋好同伴的身体,揩干净身上的血迹,继续前行”。毛泽东两个弟弟在他的宣传引领下参加了革命,一个在红军时作战牺牲,一个在抗战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他的妻子杨开慧在大革命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大儿子毛岸英也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取得全国政权,经历了28年。2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何其短暂。但对共产党人来说,这28年是流血牺牲的28年,是在挫折中不屈不挠前行的28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苦难走向辉煌的28年。28年的拼搏冲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靠的是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这就是早日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一种精神信仰支撑下,为了崇高神圣的目标,成千上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会聚到党的旗帜下。在毛泽东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一天天成熟,一天天壮大,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有了这些根本前提和基础,今天的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产生了“中国震撼”,引起举世瞩目,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今天,在党中央、国务院办公的中南海新华门,迎门大墙上书写着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从青年时期走上革命,心里始终装的是人民,始终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毛泽东出生在山村,成长在农家,直至16岁以前,一边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边接受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他知道占中国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人,束缚他们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是什么,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发刊词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大革命运动中,他亲眼目睹了民众一旦被唤醒后那势不可当的力量。他开始关注农民运动,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农户家里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了解农民运动。在大量的现实调查中,他对中国社会进行具体分析,形成了依靠民众、发动民众、武装民众的伟大思想。这种思想支配着毛泽东的一生行动实践,也教育引导着无数的共产党人。纵观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他走的是群众路线,而不是精英路线,始终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贯穿着他的一生。对中国封建传统的忠、孝、仁、义道德观,毛泽东的解释是“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孝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处理得当,叫义。”在动荡变幻的中国近现代史,风云人物无数,但他们反思体悟不到,也不可能悟到,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也不难解释,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和依靠的力量不是那些社会低层、被人看不起的劳苦大众。他们不可能与劳苦民众坐在一条凳子上,更不会深情地提出“为人民服务”这浅显直白、宗旨鲜明的口号来。在一些精英人物眼里,满天下都是愚民群氓,但在毛泽东心里却是“六亿神州尽舜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艰苦卓绝 力行实践〗
明清以来,湖湘之地先后出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硕学大儒,并形成了崇尚实学、务实重行的湖湘学派思想。如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魏源倡导“通经致用”,曾国藩主张“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湖湘文化这种不尚空谈、重视实践、提倡力行的学风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重实践、重实情,不务虚、不空想,在实践中找答案,成为毛泽东鲜明的思想方法。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他打过猪草,喂过牛,干过农活,接受过传统私塾启蒙教育,因家境困难被迫辍过学,在湖南新军当过兵,以乞讨的方式游过学,办过工人夜校,当过小学教员,创办发行过刊物,组织过学生罢课,开展过反对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他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最无可奈何的是什么。他目睹了中国社会百态,体验了谋事做事的艰难。他苦学饱读史学经典,对中国历史见解深刻。这不凡的经历和知识积累,使他凡事有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张,不来虚的,不搞空的,能够扎扎实实踩在脚下的土地上,干事永远接着地气,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寻求救国之路,青年毛泽东本来与蔡和森等人约好去法国留学,但他觉得“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问题。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把时间花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他决然留下潜心研究中国社会现实。大革命中,为了回答如何看待农民运动,毛泽东挽起裤褪,踩着泥泞山路,来到乡村农运斗争一线,先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文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主张“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果决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毅然决然组织秋收起义。面对溃不成军的起义队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带领队伍上井冈山,走上建立红色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红军初创时期,他以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革命的敏锐洞察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建党建军政治原则和作战原则。为了纠正党内“左”倾教条主义,他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遵义会议走上党的领导岗位之后,毛泽东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光辉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著名论断,精辟之极,浅显易懂,说人民大众能听得懂的话。一个山村走出的农家子弟,仅受了短短的几年师范教育,却不迷信、不盲从、不务虚,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回答现实斗争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形成了伟大的思想体系。这一伟大思想是在调查中总结出来的,是用脚走出来的,是在简陋的茅屋窑洞和油灯下熬夜写出来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实事求是”被总结定义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被中国共产党确定为思想路线。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今天,中外游客到韶山毛泽东同志故乡瞻仰学习、旅游观光的越来越多。人们敬仰他的文韬武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站在伟人从小生活的房屋前,走进伟人住过的房间,登上伟人少时就读的南岸私塾阁楼,看着伟人当年用过的饭盒、桌凳、油灯,还有肩担、水桶、锄头、木耙等一件件农具,不禁触物生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湘中山村,走出了改变中国命运、影响全人类的历史伟人。当年,背着书袋到韶山冲南岸私塾读书,与父母一起耕田打场的小男孩,常常在屋前池塘边沉思凝望的少年,沿着山村小路走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不畏惧、不退缩,为了理想信仰,坚定执着地和一群志同道合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壮丽篇章。在革命紧要关头,他一次又一次掌舵,使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向正确的前方。长征途中,他纠正“左”的错误,与张国焘分裂行为斗争,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西安事变爆发,面对民族危亡,他果断促成和平解决,建立独立自主下的抗日统一战线。抗战中,他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人民武装得到大规模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解放战争中,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大江南北,百万雄师过长江,终于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庄严豪迈地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建国后,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面对外强的挑衅,轻蔑地回应“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为了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尊严,他毅然决定出兵朝鲜,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其纠集的同伙,进行了一场血战和殊死较量,打出了国威军威。他带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了坚实的现代工业基础。他是一个时代的巨人,又是一位文采飞扬、纵论古今的文化大家。他的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花异葩,气势磅礴,意气风发,体现着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富强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和神韵风采,更激励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少时他就写下“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年轻的他挥毫写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用“战地黄花分外香” “风卷红旗过大关” “横扫千军如卷席”,刻画了革命战争的壮美画面。万里长征途中,在艰苦卓绝的形势下,他豪迈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在《沁园春·雪》中,他气势恢宏,纵横捭阖,壮怀激烈,评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叹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盛赞祖国大好河山,写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解放军直取南京,他气势磅礴地挥笔大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后,当武汉长江大桥建造时,他兴奋地书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大笔勾勒了新中国建设的宏大远景。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病魔,他由衷地喜悦欣慰,写出了“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诗句,倾注着对人民博大深厚的关怀。在复杂严峻的国际斗争面前,他满怀自信地写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现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顽强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面对祖国建设事业飞速发展,他以催人奋进的手笔和激情写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们不禁常常设问,毛泽东如果不从事革命事业,也一定会是一代文豪、史学大家。
标题手书 王经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