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国
【摘要】为保障油藏评价井的安全快速施工,对评价井施工区块的特点及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钻井技术及对策,在保障钻井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钻井效率,预防了各类工程事故复杂发生,达到了提高钻井速度,缩短建井周期的目的。
【关键词】评价井 异常高压 裂缝发育 固井技术
1 研究背景
2012年公司存在25口油藏评价井钻井任务,施工中存在以下难点,一是萨、葡油层存在异常高压层,易油气水侵;二是个别区块裂缝发育,易井漏;三是个别区块地层倾角大(最大8度),易井斜;四是目的层深度较深,定向井中靶难度大;五是长封评价井层间压差大,固井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开展油藏评价井安全钻井技术研究,对实现安全快速钻井,提高钻井速度,提高固井质量,减少工程事故及复杂情况,降低钻井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2 施工特点及难点分析
2.1 萨、葡油层存在异常高压层,易油气水侵
太22-1井萨、葡油层存在异常高压层,最高压力系数达到1.73(小层:S2-5),而下部扶余油层地层压力系数为1.20-1.25,为做好扶杨油层保护工作,制定本井下技术套管,封固上部已开发的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实际技术套管下至1201m。钻井液密度采取了阶梯式设计方法,下技术套管前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73-1.78g/cm3,在下技术套管后井段的钻井施工中,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20-1.25g/cm3,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2.2 裂缝发育,易井漏
密闭取心井杏71-1井6月2日试取1筒(1487-1494m)起钻,通过岩心分析,发现该井在扶一组发育纵向裂缝,裂缝总长13m,裂缝倾角在85度到90度之间,缝宽3-5mm。这使在钻进过程中极易发生井漏,堵漏难度也相应加大。
2.3 地层倾角大,易井斜
统计30口评价井平均地层倾角4度,5度以上(含5度)的有8口井,最大地层倾角达到8度,由于地层倾角大,直井井斜难于控制,井身质量控制难度增大。
2.4 目的层深度较深,定向井中靶难度大
一是评价井井身质量要求严格,2000m定向井执行30m靶半径标准;二是评价井目的层深度在1800m左右,定向井控制段较长;三是定向井井底位移一般在150-300m之间,最大达到530m,由于下部地层倾角大,可钻性差,地层造斜力极强,方位、井斜自然漂移较大,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
2.5 长封评价井层间压差大,固井质量难以保证
根据25口评价井完井压力解释资料分析,层间压差平均为6.90MPa,最大达到了17MPa。长封井16口,封固段平均为1000m,最长的达到了1148m。由于层间压差大,防漏与压稳矛盾突出,封固段长,影响了水泥浆顶替效果,固井质量难以保证。
3 采取的钻井技术及对策
为了攻克上述评价井难点,结合精细地质分析,在钻完井施工中,我们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3.1 储层压力预测和调控技术
针对该区评价井开展了精细地质分析工作。首先对所在的区块形成整体认识,然后结合注水井降压情况和调控效果对单井进行压力预测,再利用注采比、砂体分布、套损井等分析异常高的形成原因及平面分布规律,结果细化到小层上,实现储层压力预测精细化,从而采用近平衡密度设计、阶梯式密度设计等更具针对性的方法。
3.2 随钻匹配堆积承压防漏堵漏技术
针对存在1-2mm垂直微裂缝的评价井,研究应用了随钻匹配堆积承压防漏堵漏技术,主要由沥青类防塌剂、粒径与裂缝匹配的非渗透封堵剂、随钻堵漏剂和HV-CMC等组成。该技术在钻进过程中能发生定量漏失,随着漏失在垂直微裂缝处架桥,软硬颗粒、大分子聚合物堆积封堵,最终形成承压带,边钻边堵,避免了大量漏失的发生,取得良好应用效果。3.3 复合钻井技术
针对地层倾角大(5-8度)和控制段长的评价井,使用0.75°弯螺杆钻具复合驱动钻井,具有很好的防斜效果,并在井斜变化较大时,能及时进行纠斜施工,避免起下钻操作,同时具有较大的井眼扩大率,可以保证井眼畅通。
3.4 优化井身结构和钻具组合
采用阶梯式井眼,直井在上部地层使用220mm钻头,下部使用215mm钻头钻进,保证上部地层的井眼通畅,利于岩屑上返;定向井直井段和定向段使用220mm钻头,稳斜段使用215mm钻头钻进,保证上部地层的井眼通畅和较小的井眼曲率。
直井优选螺旋钻铤和210mm可扣吊卡式方接头,可以减少接单根时间,利于岩屑的返出,预防泥包钻具。定向井根据区块造斜规律,优化钻具结构,采用1+1+短钻铤的钻具组合,减小方位、井斜自然漂移。
3.5 优化造斜点深度
设计时尽可能下压造斜点,缩短稳斜段,提高中靶率;同时掌握下部地层方位、井斜自然漂移规律,定向时预先进行调整,达到靠自然造斜中靶的目的,减少了起下钻次数。
3.6 优化固井技术措施
(1)使用双密度水泥浆体系,保证防漏施工,同时调整双密度水泥浆注入次序,将低密度水泥浆注入在下部地层;提高前期水泥浆的密度(在1.97以上)。
(2)增大前置隔離液的用量(200m)以上。
(3)长封井固井施工时,由于顶替压力高,考虑施工安全,难以保证紊流顶替,故采取塞流顶替,效果明显。4 钻井完成情况及应用效果
2012年公司完成油藏评价井25口,总进尺45017米,平均井深1800.68米,平均机械钻速21.01米/小时,平均建井周期13.31天,井身质量合格率100%,固井优质率70.83%,固井合格率100%,其中定向井4口,密闭取心井1口,取心进尺175.33m,岩心长174.88m,取心收获率99.74%,密闭率97.10%。在保证钻井生产安全前提下,提高了钻井效率,减少了工程事故复杂发生,提高了钻井速度,缩短了建井周期。
5 结论
2012年公司进一步加强生产组织,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了钻完井技术的持续提速、提质、提效,为油藏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万仁薄.现代完井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05
[2] 刘大民,等.现代固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