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遗韵

2013-04-29 03:27古方
艺术品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龙山文化马家窑新石器

古方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 ~ 前2000年)

陶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10000多年的历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

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遗址的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实物资料出土。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北方草原地区等,而且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精美的彩陶而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湛的白陶、红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草原地区的陶器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称奇。各地区的陶器虽都有其独特之处,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约公元前1600 ~ 220年)

商周时期,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了大量烧造灰陶以外,还烧造灰陶、红陶、黑陶、印文、硬陶等,它们是普通百姓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和纹饰多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商代最著名的陶器是精美的刻纹白陶,其颜色洁白,系用较纯的陶土制作而成。殷商时期,国俗尚白,刻纹白陶是当时贵族享用的高级器皿。约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陶瓷生产更加专业化,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获得普遍发展。秦始皇兵马俑充分体现了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艺术。西汉时期北方发明了低温铅釉陶,为以后低温釉彩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

出现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的发展,至东汉时期已成为符合现代瓷器标准的瓷器。这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红陶盂及支座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约公元前6000 ~ 前5600年)∕通高20厘米

盂∕高9.5厘米 口径10.5厘米 底径11.3厘米

支座∕高10.5厘米 足径8.2厘米

盂呈筒形。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外壁近口沿处两侧有对称乳钉状凸起。夹砂红陶,表面粗糙。盂下支座由三个独立的靴形支架组成,支架下半部中空。这种由盂和支架组合而成的器具,堪称磁山文化最具特色的陶器之一。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与河北省武安县(1988年撤县设市)磁山村而得名。占地约14万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曾进行大面积科学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遗物。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山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著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年代向更远推了一千多年,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很高价值。

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因烧成气氛不稳定,故呈色多不均匀,一件器物上有时会呈现红、褐、灰等色。加之陶泥未经细致淘洗,致使胎质粗糙。陶器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胎壁薄厚不均。烧成温度较低,约为700 ~ 900℃。陶器易碎。常见器物造型有环底三足钵、小口瓶、深腹盂及支座、碗、盘、豆、盂、瓮、鼎等。器物以素面为主,少数装饰有绳纹、篦划纹、指甲纹等。

彩陶几何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 ~ 前3900年)∕高16.4厘米 口径37.4厘米

盆折沿,深腹,圆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纹饰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经综合排比分析半坡类型彩陶上的纹饰后可以发现,这种三角形几何纹饰是由具象的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范围很广。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195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首次发掘)、庙底沟(1957年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村首次发掘)、西王村四个类型。半坡类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圆底钵、卷唇折腹圆底盆、小口细颈大腹壶、尖底瓶等。纹饰多用黑彩描绘。其显著特点是纹饰中动物形象比较多,但几何图案仍是主体,主要有带纹、竖线、斜线、波折线、三角纹等。

从该彩陶盆的造型、纹饰特征看,其时代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彩陶波浪纹钵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100 ~ 前2700年)∕高9.6厘米 口径21.3厘米

钵敛口,口沿外折,腹微鼓,腹以下渐敛,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以底心为中心描绘漩涡纹,外壁绘波浪纹,口沿绘三组菱形网格纹。此钵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最初于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黄河上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过去亦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依时代早晚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橙黄色细泥质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浪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画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是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之丰富、图案之擅变,堪称世界陶器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迹。

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质朴的韵律感,像奔涌不息的黄河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美的享受。

彩陶漩涡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600 ~ 前2300年)∕高37厘米 口径10厘米 底径13厘米

壶小口,短颈,圆腹,腹两侧对称置半环形系,平底。胎呈橙黄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带锯齿边的黑彩条带与细窄的红彩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线条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

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严谨的二方连续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典型构图方式,而图案边缘大量采用锯齿状装饰则是半山类型彩陶的显著特点。

彩陶抽象蛙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200 ~ 前2000年)∕高40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11厘米

壶撇口,口沿较薄,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腹部两侧兑成置环形系。泥质红陶。外壁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抽象蛙纹,图案线条流畅。抽象蛙纹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的典型纹饰。

白陶双系背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 ~ 前2400年)∕高19厘米 口径8.8厘米 底径6厘米

壶撇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圆系之间的肩、腹部压成扁平状。两圆系中间相对一侧凸起一个小乳钉状装饰。两圆系之间的肩、腹部压成扁平状可能是考虑便于穿绳背负。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最初于1959年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而得名。其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白陶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黑陶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400 ~ 前2000年)∕高26厘米 口径19.5厘米 底径10.5厘米

罐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凹弦纹,自上而下第二道弦纹处,均匀分布4个乳钉状饰物。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设市)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几种类型。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泥质黑陶次之,并有少量红陶、白陶、彩陶等,因其黑陶最为著名,所以,以往曾被称作“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方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已普遍使用快轮拉坯,致使制陶工艺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器物形体更加规整,胎体亦明显变薄,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特别是素面磨光黑陶,色泽黑亮,胎体薄而均匀,有的薄如蛋壳且有镂空装饰,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黑陶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400 ~ 前2000年)∕高26厘米 口径19.5厘米 底径10.5厘米

罐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凹弦纹,自上而下第二道弦纹处,均匀分布4个乳钉状饰物。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设市)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几种类型。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泥质黑陶次之,并有少量红陶、白陶、彩陶等,因其黑陶最为著名,所以,以往曾被称作“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方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已普遍使用快轮拉坯,致使制陶工艺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器物形体更加规整,胎体亦明显变薄,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特别是素面磨光黑陶,色泽黑亮,胎体薄而均匀,有的薄如蛋壳且有镂空装饰,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系壶

商∕高22.1厘米 口径9.1厘米 足径8.9厘米

壶口、底大小相若,鼓腹,圈足。颈部对称置管状系,圈足上对称镂有双孔。器身通体雕刻饕餮纹。这件白陶壶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中的典型器物。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

白陶系使用较纯陶土制作而成,在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已有发现,但由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陶工们对原料的淘洗不够精细,因此新石器时代白陶在白度上大都较差。到了商代,随着制陶术的进一步提高,陶工们对原料的淘洗和加工变得愈加精细,致使商代白陶的质地愈加洁白细腻。商代后期是白陶烧造的鼎盛时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和墓葬中均出土过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者最为精美。商代白陶的造型有觯、壶、尊、卣、鼎、豆、簋等,所雕刻的纹饰有云雷、漩涡、饕餮、曲折、夔纹等。

商代的白陶造型规整,纹饰雕刻细腻,显示出商代陶器的制作已达到较高水平。商代白陶属于贵族使用的器皿,其流行当与商代人们在颜色方面崇尚白色有关。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

西周∕高13.2厘米 口径8.4厘米 足径8.3厘米

罐口、足大小相若,形似鱼篓。敛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外移。肩部对称置半环形横系。通体施青釉。肩部暗划水波纹及弦纹。由于这种造型的罐只是在西周墓中才有出土,如1955年冬至1966年初安徽屯溪西周墓即出土类似一件,因此将其年代定为西周。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其胎、釉质量比商代原始瓷均有所提高,反映了西周原始瓷的烧造水平。

原始瓷青釉暗划水波纹提梁盉

战国∕高17.7厘米 口径7厘米

仿战国青铜造型。直口,圆腹,腹下承以三个兽足形足。肩上架起弓形提梁,提梁上塑贴锯齿形棱脊。腹部一侧置兽头状流,与流相对一侧置卷曲短尾。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腹部暗划四道连续的水波纹。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造型多模仿当时的青铜器,见有尊、鼎、簋、、豆、钟等,多以刻、划、捏塑等技法进行装饰,给人以纯朴简洁之美感。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

西汉∕高32.6厘米 口径14.3厘米 足径14厘米

壶撇口,束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竖系,鼓腹,卧足。肩部、上腹部及壶内施青釉,颈部及下腹部露胎。颈部上、下各划一周水波纹。肩部及上腹部自上而下突起弦纹三道,弦纹均涂施酱褐釉,第一道弦纹以上及第一道弦纹与第二道弦纹之间暗划变形凤鸟纹。下腹部阴划弦纹数道。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与成熟的青瓷相比还略显疏松,气孔也比较多,吸水率略高。胎色呈灰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青黄色。装饰技法有刻、划、塑贴等,常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变形凤鸟纹等。壶、罐等器物上多置双系或塑贴铺首。

之所以将此件双系壶的年代定在西汉,是因为西汉纪年墓出土有此种器物可以佐证。如江西省南昌市东郊贤士湖西汉墓即曾出土此种双系壶

此壶造型敦厚古朴,划花线条自然流畅,青釉微泛黄色,釉层略欠均匀,是东汉青瓷诞生前的过渡器物。

酱黄色釉陶壶

西汉∕高35.3厘米 口径13.5厘米 足径14.3厘米

壶仿西汉铜壶式样烧造。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对称塑贴铺首。内外施酱黄色釉。通体暗划弦纹数道,肩部有暗划水波纹装饰带。釉色深沉古朴,反映出当时人们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表面施铅釉的低温釉陶创烧于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属于陪葬用冥器。其釉以氧化铅(Pbo)作助溶剂,以氧化铜(Cuo)或氧化铁(Fe2O3)作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经700℃左右的温度焙烧而成。釉中含适量的氧化铜即呈绿色,含适量的氧化铁则呈黄褐或酱黄色。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

西汉∕通高64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24厘米

壶盘口,束颈,溜肩,扁圆腹,腹部对称置铺首,高圈足。通体彩绘纹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绘波折纹及云气纹。腹部被凸起的弦纹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凸雕龙、虎、朱雀等,隙地彩绘云气纹;下部彩绘缠枝花草纹。圈足绘弦纹三道。

此壶上所雕刻的图案异常精细,在西汉彩绘陶中殊为少见。所绘图案系模仿同时期漆器上的图案,绘画技法娴熟,图案线条流畅。所用彩料有红、绿、蓝、黑、白、黄等,画面色彩华丽,虽历经二千多年,但依然光彩夺目,实为难得。

彩绘陶是一种不同于彩陶的陶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制作的繁荣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墓葬中常陪葬彩绘陶壶、豆、盘、尊和鼎等,所用彩料有红、黑、黄、白、赭色彩等,多在灰陶上绘画,纹饰多模仿同时期的漆器。色彩丰富,图案复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青釉暗划弦纹双系壶

东汉∕高24.5厘米 口径11.5厘米 足径9厘米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平底。肩部对称置竖状半环形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暗划水波纹,腹部暗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厚薄均匀,釉层匀净光洁,是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科技工作者对东汉窑址出土的青釉器残片标本进行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其各方面指标已基本符合瓷器的标准。因此,这种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绿釉陶壶

东汉∕高40.3厘米 口径15.2厘米 足径15.7厘米

壶撇口,束颈,溜肩,腹部对称置铺首,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体施以氧化铅作助溶剂的低温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圈足内无釉,露土黄色胎。器身暗划弦纹数道。

此壶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属于陪葬用冥器。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马家窑新石器
马家窑文化彩陶异形器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