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2013-04-29 23:02:28任霄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英子父爱情怀

任霄

我一直认为,语文之所以是“美的化身”,在于它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无论是什么课文,它们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生命,拥有同情心与善良心,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前段时间,我上《 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反复阅读作者林海音的相关作品,精心设计每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爸爸”绵绵的爱意和英子的成长历程,体悟字里行间淡淡的忧伤。然而教学过程并不顺利,我甚至闻到了令人痛心的味道:学生在谈论“爸爸”病床前嘱托这一情节时,脸上带着漫不经心的笑;当我让他们概括故事情节时,居然有人用“爸爸挂了”这样的语句,并且还得到少数学生的喝彩。当时我真的非常难过:这些孩子也不能说他们品德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对于这样一篇能够勾起人们普遍情感的文章,他们为何就激不起心灵的任何浪花呢?为什么他们就缺失这样的一种悲悯情怀呢?由此,我想起以前教鲁迅的《 故乡 》,谈到对中年闰土的感受时,有学生不仅没有任何的同情,甚至还喊出“六个孩子啊,怪不得那么穷”,引起周围同学的哄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调侃文化烙印在了学生的心灵。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把书教到学生的心里,没有给他们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于是,我开始从自身的教学查找原因,发现主要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他们之间的对话出现了断裂现象。学生的阅历、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阅读的高度,这样的高度不足以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让他们能走进文本呢?我重新调整了教法。

1.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沟通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他们之间实现真正的碰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调动多种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在导入环节,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氛围里。

在给第二个班上课伊始,我做了如下导入:播放崔京浩演唱的歌曲《 父亲 》——包含深情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对父爱亲情的回忆之中。当他们听完后还沉浸在回忆之中时,我配上乐曲《 夜的钢琴曲 》朗诵了诗歌《 父爱 》:“有一种严厉的爱,总要在子女成为顶梁柱后才变得柔软。父爱,那是一片避雨的屋檐,一堵挡风的厚墙,一方小船依靠的坚实伟岸,一座树木生长的大山……”在忧伤的钢琴曲中,我动情的朗诵再一次引领学生走近了父亲,用心去回忆点滴的父爱。看到他们还在遐思的神情,我顺势导入新课:“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只是欢声笑语,还有离别惆怅,甚至是磨难艰辛,假若父亲不幸成了生活中匆匆的过客,我们又当如何去面对他留下的模糊背影?小英子用她挺起的双肩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起感受流淌其中的父爱深情,凝视英子那双坚强的双眸。”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的氛围之中,从他们充满同情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他们为英子失去父亲而痛惜,这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浓情品读,走进文本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我认为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文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梳理了情节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爸爸为什么不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呢?请仔细阅读课文第4~11段,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他此时此刻的想法。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师: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生:“笑笑”说明爸爸是怕我担心,强忍病痛对我微笑,怕我担心他的病情。

生:“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说明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

师:为什么这就说明爸爸得病很重了?他为什么看他的指甲?

生:我觉得爸爸是不想让女儿看见他痛苦的神情,不想让女儿看见他的泪。

师:是啊,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爸爸的内心世界了。你们想,此刻他在心里会对英子说什么呢?

生:英子,对不起,爸爸不是不想去,实在是爸爸没办法啊。

师:是啊,不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可是又不能告诉孩子真话,爸爸内心真是经受痛苦的煎熬啊。最后,他留给英子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他若是敞开心扉对英子说,他会怎么说呢?

生:英子啊,你年纪还小,爸爸就要离开你了,没了爸爸,你一定要变得坚强啊。

生:英子,爸爸对不起你,爸爸走了以后,你要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啊。

……

学生完全沉浸在病床前嘱托的悲痛情绪之中,说者动容,听者凄然,或埋头笔记,或凝神沉思,完全进入了文字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此刻,学生似乎就是爸爸或英子,或者英子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了同情和感动。

3.勾连拓展,走进生活

经过充分的品读之后,我发现学生不是完全没有悲悯之心,也不是完全没有生活体验,而是以往没有被激发,没有被调动。若是引导得当,学生的生命意识、生活意识就会得到激发,他们的体验也会随之而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应该把他们的视线引出象牙塔,带领他们走进生活的另一个角落,直面生活的不幸与苦难。要使他们明白,生活里不仅有幸福与欢笑,在很多地方还有贫困、悲伤和痛苦值得他们去关注,由此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悲悯情怀,从而学会感受爱,理解爱,更懂得如何去爱。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① 说说父亲的另一面。父爱如山,可是你可曾体察父爱背后的艰辛,体会父亲的无奈与艰难,把你看到的说给我们听。② 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绝非易事,把你所见到的令人心酸的人或事告诉我们。这样的拓展环节目标非常明确,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触动他们因社会的喧嚣与浮华而钝化的心灵。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文字的品读更深刻了,心中更有爱,笔下也更有感情了。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悲悯情怀,也可以说是契合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隆安县第三中学,广西 隆安,532799)

猜你喜欢
英子父爱情怀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5:47
父爱
中外文摘(2021年19期)2021-11-05 07:44:08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10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父爱如山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44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
鲜花好看
文学港(2009年2期)2009-04-14 04: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