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广宇
恐惧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对数学的预期
“数学恐惧症”受人关注,恐怕还是源于近期的一篇报道。厦门大学一位女生在经历高考5年后,依旧会做与数学有关的噩梦,每次都是心有余悸。报道称,某微博以“你有数学恐惧症吗”为引子组织热门话题,吸引了7000多名网友参加,其中近八成网友表示“看到数学就头疼”。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数学恐惧症”治疗专家西恩·贝洛克在其发表的论文中解释了这个现象: “对于那些数学恐惧症患者,大脑对解数学题做出的反应和他们把手放到热炉子上做出的反应类似。”
西恩·贝洛克和同是恐惧症研究者的伊恩·莱昂斯寻找了28位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半人对数学怀有“深深的崇敬”,另外14人对数学没有任何恐惧。研究者观察他们对开始上数学课和发数学书时做出的反应,来量化他们内心的恐惧程度,并对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对数学的恐惧程度越高,负责记录疼痛经历的区域—一大脑后侧岛叶就越活跃。但是,这些人在解题过程中却没有出现任何疼痛的反应。
贝洛克称,“令人头疼的并非数学本身,而是对数学的预期。”
数学恐惧心理或来自早教经历?
“数学恐惧症”这样一个科学话题在中国引起不小的反响,恐怕也与该话题切中了国人的“厌学”心理有关。综合关于留学的报道分析,可看出美国“高考”SAT的数学考试难度相当于中国的中考,考题最多不会超过高—学生所学的内容。但反观中国学生,他们长期将“数学”“英语”作为两门“老大难”学科,花费的时间、精力更是难以计数。
有着30年教龄的数学老师张忠旺说:“对数学的恐惧多是因为被数学伤害过,或者是被数学成绩,或者是被数学老师。”莱昂斯也表示,数学恐惧很有可能与人们早期的学习经历有关。
摆脱恐惧:“兴趣”才是好老师
既然“数学恐惧”是一种由“预期”引起的心理状态,那么该如何摆脱?莱昂斯和贝洛克给出的解答都是努力“克服恐惧”。莱昂斯建议人们在心理上重新对数学进行评估,贝洛克则认为,将焦虑写下来并专注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克服恐惧。
另外,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教育期间积极培养孩子们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才是“治本”之道,这也符合教育本身的需求。
在日本,一位“雜家”——东京大学博士小室直树在的一本书,书名就叫《给讨厌数学的人》,试图让人们通过对数学本质的了解,打破对数学的种种迷思,治疗恐惧。有中国读者留言称,这本书不是告诉你怎么学好数学,而是为了让你产生兴趣。
总之,对于“数学恐惧症”这个带点文艺腔,却又时时以“咬啮性的小烦恼”(张爱玲语)面目出现的心理“噩梦”而言,最好的解药除了兴趣,还是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