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2013-04-29 00:44:03李永胜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年6期
关键词:黏菌花叶病黄化

李永胜

小麦黄花叶病是小麦土传花叶病的一种,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我地呈明显上升趋势,发展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对我县小麦生产产生了严重危害。对此我县从农业措施入手,通过多项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有效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达到控制病害流行的目的,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一、概况

上蔡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北部,全县耕地面积11亿平方米,小麦生产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9.3亿平方米,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下茬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6亿平方米左右,其余3.3亿平方米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小麦面积占秋冬播面积的98%以上,小麦重茬面积在99%以上,有利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与流行。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有关于我县发生小麦土传花叶病的报道,当时,县植保站连年在小麦返青期进行普查,并没有查到发病田块。90年代末,小麦黄花叶病在我县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小麦生产中的常发性病害,2011~2012年度我县小麦黄花叶病的病田率达19.3%,发病面积6666万平方米,为历史最高年份。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运用,2012~2013年度我县发生该病的病田率为4%,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展与蔓延。

二、症状

小麦感染小麦黄花叶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春季返青后才出现症状,受害植株新叶上产生褪绿条斑,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老病叶逐渐发黄,植株矮化严重。发病较轻的麦田植株发黄,似缺肥状,严重者心叶皱缩、扭曲、黄化、叶尖干枯,展开叶黄化、干枯,面积大,进而分蘖枯死。发病的田块成穗少,穗小,千粒重明显下降,病田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达30%。

新发病的田块,有发病中心,为椭圆形,蔓延快,经2~3年后,全田便可发病。在相邻田块不同农户的责任田之间,可以越过地墒沟侵染相邻麦田,但扩展缓慢。

三、病原和发病规律

1、病原

小麦黄花叶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引发,病毒粒体为线状。

2、发生规律

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另据报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传病,但是对发病影响不大。禾谷多黏菌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可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随耕作等方式扩大为害范围。

我地生产实践证明:播种偏早,小麦播种出苗后到越冬期间雨日多、日照少,重茬连作等条件可导致病害大发生;春季阴雨多,低温时间长,可延长发病时间。小麦拔节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感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不再显示病害症状。

播种量对病害发生有一定影响。秋季阴雨多,日照少,在适播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超过11.5千克/667平方米后,播种量越大,发病越重;在降雨正常或较少、日照充足的年份播种量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小。

小麦玉米禾本科作物间轮作与小麦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地块,病害发生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四、品种的抗病性

我县栽培面积的小麦品种中,尚无发现对小麦黄花叶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抗病性从强到弱的排列为:西農979、丰舞981、百农矮抗58、豫教5号。百农矮抗58虽感病,但无因病死苗现象,气温回升恢复生长后,单位面积的成穗数一般不会受到影响。矮抗58发病多由相邻地块扩展而来,沿地墒沟向里侵染,在田间的扩展极为缓慢;且病害显症晚,其他品种多在返青期出现明显的黄化病症,矮抗58在起身期前后才出现明显的黄化病症。

五、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在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中,针对我县农民群众种植和耕作习惯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秋播前印发的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将黄花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群众掌握防控技术要点。做到一户一张明白纸,一家一张科学种田明白人。

2.配方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每667平方米底施腐熟不含病原菌的优质农家肥3方,氮肥(N)11~13千克,磷肥(P2O5)7.5~9千克,钾肥(K2O)7.5~9千克。

3.选用较为抗病、耐病的品种

针对我县农业生产实际,选用矮抗58、众麦1号、周麦22、丰舞981、西农979等较为抗病、耐病的品种。

4.药剂拌种

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害,确保小麦壮苗越冬,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可有效降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

5.推迟播期

发病田块,适当推迟播期,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10月15日后播种的小麦,播种越晚控制病害的效果越好。

6.做好返青期管理

当前对已发病的小麦,无有效的药物,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杜绝群众在返青期盲目用药的习惯;动员群众对感病的地块及早追施尿素8~10千克/667平方米,田间缺墒时,配合追肥进行浇水。

7.清除病残体

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六、结语

通过以上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运用,较为有效的控制了病害的扩展。

小面积发病时,用溴甲烷、二溴乙烷处理土壤,60~90ml/667平方米,重病地块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的防治方法,没有在生产中运用,尚待用试验后的性价比,进行推广评估。?笏

猜你喜欢
黏菌花叶病黄化
黏糊糊的生命
大自然探索(2021年3期)2021-04-30 09:06:08
黏菌观察记
养群黏菌当宠物
甘蔗主要亲本自然条件下抗甘蔗花叶病测定
中国糖料(2020年2期)2020-04-09 11:17:18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河南农业(2019年10期)2019-10-16 08:42:26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苹果花叶病如何治?配方施肥来缓解!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黏菌一点不简单
华夏地理(2019年2期)2019-07-24 10:05:57
黄化安全性保障
岭石叶面铁肥 缺铁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