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的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千克/公倾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具体技术总结如下几点。
1.施肥期
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50%,追肥比例增加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
2.备播期
2.1培肥地力 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较高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生产实践证明,小麦产量5250千克/公倾左右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0~0.2厘米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毫克/千克、速效磷15毫克/千克、速效钾90毫克/千克、有效硫16毫克/千克及以上。在该种地力条件下,施肥各类应考虑到土壤养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种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产量7500千克/公倾总施肥量为有机肥45吨/公倾、氮210千克/公倾、磷105千克/公倾、钾105千克/公倾、硫酸锌15千克/公倾。
2.2选用良种,确定合理群体 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有两类强筋和中筋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一类是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另一类是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
2.3深耕细耙 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
3.播种期
播前土壤墒情不同,应造墒播种。种植规格,畦宽以2.0~2.5米为宜,畦耙宽不超过40厘米,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以23~25厘米为宜。适时播种,抗寒性强和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种在14~16℃时播种,冬前积温65℃左右为宜。冬性品种应先播,半冬性品种应在适期内后播。早播会形成旺苗,早发早衰。晚播冬前营养体小,光合产物少,根系生长发育差,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以150万~180万根/公倾为宜。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反之,取高限。按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播期推迟,应适量增加播种量。
4.田管期
4.1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以确保苗全。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第1次肥水,主动管理。应于小雪前后浇冬水,黄淮海麦区于11月底至12月初结束即可。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反之,适期内早浇。注意节水灌溉,不超过600立方米/公倾。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苗壮。
4.2春季(返青至桃旗)管理 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时进行划锄,以通所、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加强麦苗碳代谢水平,促麦苗稳健生长。在高产田,将一般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浇水尽管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施拔节肥、浇拔节的具体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水平、墒情和苗情而定。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的中产田,应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4.3后期(桃旗至成熟)管理 开花期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开花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灌浆初期浇水。要避免浇麦黄水而降低小麦品质与粒重。小麦病虫害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