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奎 喻善平
摘要: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曹禺的名作《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的解读,或囿于阶级分析的模式形成冷酷与虚伪”的定论。或遮遮掩掩地诠释其形象中也有些许人性与温情的亮点,或是对周朴园形象中的人性因素只是一笔带过。本文力图从性格与人性的角度加以阐述,重新全面而真实地审视与把握周朴园形象。同时,又将经典的解读与当下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彰显并丰满该形象的艺术魅力,进而加深理解,获得启迪,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走向未来,此乃我们甚至是我们的后辈解读这部经典名作、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意义之一。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形象 再解读
近年来,在备课和讲课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有这样一个感觉,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必要进行再解读,理由有三:一是在既往的教参书与相关配套教辅资料中,或用阶级分析简单代替人物性格分析,形成“冷酷与虚伪”的定论,或是遮遮掩掩地诠释其形象中也有人性与温情的亮点,或是在公开课与各级赛课活动中,为了不动摇受众与评委早已形成的心理定势,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周朴园形象中的人性因素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二是应从性格与人性人手全面认识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该形象既令人憎恶,但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三是应该把品味经典名作中的人物形象与当下现实结合起来,更能彰显经典作品中经典形象的艺术魅力。
一、性格与人性结合解读,全面真实地把握周朴园形象
应该说,在《雷雨》塑造的八个人物中,个个皆有光彩,其形象独具鲜活性,但最有时空穿透力的是周朴园。这表现出作家在塑造此人物形象时善于性格刻画,高尔基说过,“戏剧是从性格开始的,也只能从性格开始”,因为成功的性格刻画能凸显人物的鲜明个性,是经典人物形象卓尔不群的标志。而曹禺深谙此点,特别善于刻画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比如,周朴园是一个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人,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性格中还有多种矛盾因素,对待罢工工人,他是凶狠狡猾的资本家;对待繁漪,他是一个专制的暴君;对待儿子,他是一个严父;而在对待遗弃的侍萍时,他则成了一个内疚的忏悔者。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的诸多侧面,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朴园,使他真正成了一个有别于他人的具有立体感的人物。作为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里生存的周朴园,对待侍萍,体现了复杂人性中的真实性,既有冷酷与虚伪,又有内疚与忏悔,正因为他的内疚与忏悔,使其虚伪里仍有人性与温情的亮点,如念念不忘侍萍,奉为“前妻”,年年为她过生日,保留旧照片,保留旧家具,这一切,完全说成是虚伪作假是不合适的,说成是伪君子也不公正。这样做一方面是他对年轻时生活的一种追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待侍萍确实有相当情感。尽管有人说,当周朴园意识到站在面前的是侍萍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三十年前的丑行将暴露,自己将在孩子们眼里失去尊严,自己的家庭将失去原有的秩序,自己将很难再心安理得地享受封建家长的权威,这才是真正的周朴园。说他念旧情只能是虚伪的表现,这恐怕不公正,因为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周朴园念旧情不是偶尔表示,而是延续了三十年的一贯举动。显然,这就构成了他形象的另一个方面,虽然不能掩盖他的罪恶和空虚卑劣的精神面貌,但“文学即人学”,文学始终关注、表现的是人,包括人的性格、活动、心理和感情及人的善恶特性。人性与性格一样,同是人物形象的支点。作为人,毕竟不是百分之百的恶,或者百分之百的善,那是绝对化意义的人,不可能具有典型性,不可能有血有肉、具有真实感。我们认为,周朴园的怀旧情结是他人性未泯的体现,是他作为人应该有的人之常情,对侍萍的感情在他内心深处应该是真实的,否则,不能解释他对侍萍长达三十年的牵挂,不能完全解释他对侍萍的金钱补偿。因为侍萍年轻时曾与他两情相悦地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给了他青春的体验、生命的感动,还给他生育了两个孩子,他的婚姻不可能自主,只能屈从于封建专制,桎梏在门当户对之中,不可能跨越经济基础与身份地位的台阶,不可能独立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之外。即是说,娶谁,娶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不可能由他自主选择!虽然他后来是一个制造悲剧的人,当初的他也只能接受他的上辈赋予他的悲剧,而且他必须接受。虽然在当时,侍萍在他心目中是理想的妻子,但现实中还是只能与世俗和封建传统给予的妻子同床异梦。尽管十二年后,他又娶子一个漂亮的、“雷雨”般性格的蘩漪,但还是不能与当初漂亮、温柔、贤淑的侍萍相比。侍萍的出现,一下子点燃和照亮了他感情上的真挚之处;对侍萍的补偿,体现了他人性中的温情,回光返照了他曾经有过的美好追求。幸好作家抓住了这一点,并花费一定笔墨浸润了这一点,从而完成了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组合,原来是要让我们读者明白,即使像周朴园这样大奸大恶的人,也不是平板一块的臭石头,而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有机体,在否定之中也还有一点值得肯定。因而最终完成对周朴园的这个形象的历史的、社会的、现实的、真实的人的形象的塑造。
二、经典与当下结合解读,彰显经典形象的艺术魅力
时至当下,社会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面临的现实非八十年前可比,虽然历史的形式不可复制,但历史的某些内容依然还在重复,正如张爱玲笔下白领阶层的堕落,夏衍笔下包身工的痛苦,茅盾笔下诡诈的股票市场,在我们的现实中,这样的故事依然在不同程度地得到重演。此时翻阅名作《雷雨》,依然还是有沉重之感,但更多的是反思,恐怕这就是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的体现。如果说《雷雨》中周朴园形象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对我们无疑有解读历史的巨大价值,那么重读《雷雨》,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走向未来。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生活是不断延续的,任何人都无法割裂生活的逻辑延续。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了,但封建观念,特别是几千年形成的封建腐朽观念是无法在短期内铲除的,还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中依然还复活着周朴园的形象,像幽灵般忽明忽暗地游荡。在改革开放、崇尚经济至上的今天,有的人在弱势群体面前,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势资源,依然崇尚封建专制权威,独断专横,别人在他面前只能俯首帖耳,不敢东张西望;有的人官商勾结,钱权交易,垄断矿山疯狂开采,为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视安全生产,经常造成几十人、几百人的矿难;有的私营企业主,生产条件低劣,漠不关心工人的切身利益,致使有的工人中毒致残,一边追求利益,一边制造悲剧;有的法人代表,被钱烧红了眼,埋头生产,制造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贻害子孙;有的甚至在食品中滥加添加剂危害百姓健康;或是造假药,置人民之生死为儿戏,只图赚得钵满盆满;有的人一旦腰缠万贯,或包二奶、纳妾,或始乱终弃,腐朽色情思想如洪水般泛滥。这样的例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报道得太多了。虽然这不是社会的主流,也不是阳光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其作法、手段、方式与周朴园形象何其相似乃尔,有的甚至与周朴园相比,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说明建立民主和谐社会真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体制上的弊端、法制上的漏洞、腐朽文化的毒疣,导致了不少的周朴园似的人物既作恶多端,又过得逍遥滋润,这是我们重读名作《雷雨》,重新分析周朴园形象显得格外亲切又格外沉重的原因之一。的确,读罢《雷雨》,直面现实,至少唤起了我们觉得应该铲除滋生“周朴园”的土壤、埋葬周朴园似的人物的心理需求。
三、敢于个性解读,延续经典生命
名作在流传,生活在继续,让名作中的经典形象与我们同行,在同行中映照我们的现实人生。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学生文学欣赏的指导者,成天面对的是满眼生辉、满脑灵光的莘莘学子,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重新审视传统名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或生动形象地描述,或机智精辟地议论,帮助他们生发激情,帮助他们在思索中走进现实,切忌保守敷衍、照本宣科。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的解读就应这样,要敢于指导学生从既往的政治图解与阶级分析的惯性中走出来。从文本出发,充分解读作者给人们展示的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但不能囿于已成的定论,既要敢于否定,也要有所肯定,全面而真实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既要憎恶周朴园的残忍、冷酷、独断、专横、自私、贪婪、虚伪,也要肯定他身上有一点人性的光辉。同时,我们还应在接爱美学的理论观照下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也应该张扬读者的主体意识,结合当下观照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眼光看作品,将作品与自己的视野衔接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延伸到当下现实中,去不断丰富、充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在再解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启迪,这恐怕是我们解读这部经典话剧、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意义之一,也是我们解读其他名作、认识其经典人物形象的意义之一。
作者:胡奎,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高级教师;喻善平,四川射洪教师进修校高级教师,四川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