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淳上
人在旅途中,有两件事情常常遇到,一是遇到不合口味的食物,二是听到难懂的方言。
有一次我去维也纳,去之前就食指大动,查好了一系列当地的名食名馆,准备一路吃过去。
同车的还有个华裔新加坡籍的女孩,一路相谈甚欢,她在欧洲已经住了快20年了。可是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不见她,问起来说不是在房间里吃泡面,就是去华人餐馆吃点简餐。我开始以为她是因为经济考虑,后来发现人家很殷实。于是就说到这个吃“鬼餐”(西餐)的问题,她说:“我移民过来十几年了,到现在还是只能吃白饭白面(中国式主食),鬼餐一下肚就要呕的。”
我于是和她说我在哪里吃了什么牛排、哪里吃了带血鸭子……她听得直生气。
其实,不要说西餐未必合我的口味,就是不久前去大西北,肠胃也很是不争气了一回。风景好是一回事,能吃惯当地的东西是另一回事。
但我还是坚持吃目的地本地的食物。不久前在某旅游网站上看到一个征同行去东南亚的帖子,最后有条脚注很是有趣——“一路上只吃泡面、自带榨菜、火腿肠的免应征”,心里大有知己之感。
须知,每一个地方的食物,不仅仅是一种风俗,更是当地文化的一种载体。螃蟹何以成席上之珍、蜗牛为何成老饕之宝……每一种食物都有由来。就连科学家考察周口店,也是从遗址中积累多少年的食物化石,来研究山顶洞人是如何征服自然的。
所以,当你拒绝一次当地的食物,就拒绝了了解一次当地文化的机会。
口味广一点,胃口杂一点,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对旅途的态度开放一点。